題,怎麼就“令離諸著”呢?其實佛陀不是這樣看的。

諸位!我們看看佛陀是怎麼看五乘法門。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他說:佛陀講五戒十善的目的,是讓他遠離三惡道的執著。這種五戒十善對一念心性產生一種因緣的熏習,它自然出現人天果報,因為你不再執著殺盜淫妄。心性它是這樣,你放棄了a,它就給你b;你放棄了b,它就給你c。就這樣子。你放棄的越多,你就得到越多。

所以,從佛陀的知見來看這個五乘,他是說:因為你修五戒十善,所以你遠離了三惡道的執著,出現人天果報;因為你修四諦十二因緣,你遠離了三界果報的執著,所以你才出現涅盤寂靜;因為你修菩提心,六度法門,所以你遠離對涅盤的執著,才出現菩薩的功德。這個是佛陀的看法,叫做“令離諸著”。

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說,不是啊,我們叫做修因證果。你一個權教的菩薩說:我今天修佈施,我可不是白布施的,我是要成就佈施波羅蜜的功德;我持戒,是要成就持戒波羅蜜的功德。我們凡夫是一種有所得的因緣造作。

,!

但是從佛陀的眼光,他是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我們。其實,人天果報你本來就具足了,你是用佈施持戒的方法把它啟發出來而已;涅盤寂靜的功德你本來也具足了,但是必須要四諦十二因緣的觀察才把它顯現出來;你西方極樂世界功德也具足,但是必須要用信願持名的方法把它啟發出來。這說明了佛陀為什麼能夠有這種方便力,因為他親近十方諸佛,他過去也勇猛精進廣度十方眾生。他一方面廣修法門,又把這些法門套在眾生裡面,他累積了廣大的智慧跟經驗。他知道該怎麼做來啟發眾生的自性功德,叫做“令離諸著”。

所以我們從此看得到,佛陀看事情,所謂的佛的知見,跟凡夫的知見的確有落差。就我們來說,我們叫修因證果;對佛陀來說,因為你放棄了下面的東西,真如就報答你,給你上面的東西。你放棄了娑婆世界,真如就給你極樂世界。就這麼回事。就是,所有的修行,以佛陀來看叫做“令離諸著”。

蕅益大師整段的經文就是這樣解釋的,這個是從佛陀的眼光來看我們的修證。這個地方,隱隱約約也看得出有一點不一樣的情況出現,佛陀看樣子是要講真話了。他不再站在眾生的眼光來看事情。

辛二、絕言嘆二智 分二

壬一、舉絕嘆之由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這以下解釋前面那一句話。為什麼我們修了這麼多法門,只有一個目的叫“令離諸著”呢?

他說,舍利弗!因為佛陀能夠有種種的分別,他能夠分別眾生什麼樣的根機、應該說什麼樣的法門,來巧說這些三乘的方便。“言辭柔軟”,這個地方指卷的是佛陀應機說法。佛陀也不強求,恆順眾生,要言辭柔軟。“悅可眾心”,佛陀說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這麼多的善巧方便,是因為,“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陀在一念的心性當中全部具足成就。說到重點了!就是說,佛陀所有的方便,都來自於一念心性的成就,就是“方便有多門”,其實是“歸元無二路”。

我以前在讀佛學院的時候,其實也發現過這個問題。我讀佛學院的時候,一開始做老法師的侍者,我親近過五個老法師。我們當然平常聽老師上課,下了課有時候跟老師也喝茶、請教問題等等,私底下有互動。我做侍者,我跟老法師的互動可能還比較多的。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說,當我跟某一個老師請教問題的時候,這位老師講的就是持戒,啊,讚歎持戒法門不可思議,整個修行就套著以持戒為根本。我在親近另外一個法師的時候,那個老師他老人家喜歡修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