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7集《妙法蓮華經》(第4/8頁)
章節報錯
一個魔境。從真如本性來看,心外求法皆是魔境。不管你是什麼二乘的功德不功德,只要你不是從心性安立的,都是魔境。所以這個空性它是從內觀所啟動的。這第一個。
第二個,“著忍辱衣”。
你可能內觀以後開始修假觀了,就開始歷事煉心,安忍順逆的境界。一個人開始內觀以後,開始向外歷練的時候,順逆都要安忍。所以,一個人內觀以後,在向外歷練的時候,很重要,對這種快樂痛苦的感受都要收起來。這個感受是最壞事的。如果你太重視快樂痛苦的感受,它會刺激你的想象,它會誤導你。因為這個感受是前生業力牽動的,你太在乎感受,你就被過去的業力牽著走了。所以這個“著忍辱衣”就是說,你把這個六根感受要收起來。
最後“入慈悲室”,發起大悲心。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個大悲心是自然而發的。我們前面說過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這個解脫道很關鍵。凡夫的差別,是從有相的安樂的角度。你是修佈施、你是修持戒、修忍辱得到了快樂,那有差別。你看佈施成就富貴,持戒是尊貴身,忍辱是莊嚴。有為的差別我們不談,我們談聖人的差別。《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個地方要注意了!就是說,你當初從三界的快樂你是怎麼解脫出來的?也就是說,你這個空性的智慧是怎麼修的,會影響到你後面的走向。這個空性是怎麼修的,很關鍵。如果你這個空,比如說阿羅漢的空,他等於是心外求法,他離開了一念心性修無常無我,然後創造了一個涅盤寂靜的假相,他自己的心就住在那個假相。這種空,他就很難發起菩提心了。如果你這個空是內觀而來的,你觀照你一念心性很多妄想,但是這個妄想只是個表層;你再往內觀進去,回到生命的原始點的時候,發覺一念心性本來清淨。這種空,你自然會發菩提心。
所以諸位!你這個空性有沒有修錯,你可以很簡單地判斷。你現在遇到煩惱、遇到障礙,開始修空觀。修空觀很快就會把你從緣起法帶走,就回到一種無相的境界,你至少會跟有為法切割,這個是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這個空觀越修越久,你發覺出現兩種情況:第一個,不樂修善,你對有為善法不感興趣了;第二個,忘失大悲,你看到眾生在痛苦當中,你沒感覺了。我要提醒你:你要注意,你這個空觀有問題了。就是說,你這個解脫道跟菩提道未來很難銜接了,你走上了解脫道的一個分岔的道路去了。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指標。
三乘共坐解脫床。空觀的智慧是每一個人要修的,但是你是怎麼進入空性的,它的方法很重要。如果你是操作無常無我進去的,你以後要出來就很難,而且你未來要銜接也有困難。如果你的空觀是內觀而成就的,你的空觀是從內心啟動的,你這個空觀修進去,你一定會發菩提心。一定會,自然地!恭喜你!你走上了一佛乘。
所以諸位!安樂道到解脫道,問題不大,障礙也不多。但是從解脫道到菩提道,請大家注意,這一塊是非常關鍵,因為影響到你未來成佛的速度了。這個地方的歧路最多。就是說,你在有為諸法得到痛苦的時候,你是怎麼把空性現出來的?如果你今天是心外求法創造一個空性,這個空性現在會給你安樂,未來會變成障礙。
為什麼《法華經》要事先學?你說,欸,《法華經》,成佛的法華!沒事,我先把安樂道、解脫道——有相的因果、無相的空性修完了,再來學《法華經》。晚了!太晚了!你沾了滿身的法執,你聽《法華經》你也聽不進去了。要不然怎麼佛陀說法的時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呢?法執太重啊!來不急了!
,!
諸位!你從現在開始,先把空觀修好。什麼是空觀?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內在的清淨心,而不是虛空,不是一種空性的相狀。你這個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