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16集《妙法蓮華經》(第4/10頁)
章節報錯
。
也就是說,佛陀面對凡夫,他把他自己的知見先收起來。什麼中道實相,這個東西咱們先不說,先滿足眾生的需求,就是為實施權。佛陀把凡夫分成三類,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說他相應的法,讓眾生從所謂的安樂道而趨向到解脫道。就是說,咱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解決輪迴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太嚴重了。輪迴不解決,你講成佛就太遠了。就先解決輪迴問題,就是佛陀為實施權。
文殊菩薩等於是先舉出了日月燈明佛。當然,文殊菩薩他親近佛陀很多了,在所有的菩薩里面,他可以說是見多識廣。但是這段經文,古德解釋它有四種殊勝:時間殊勝,夠久,可以代表無量的過去;第二個,佛德殊勝,這個佛陀十號具足,說法主殊勝;第三個是說法殊勝,佛陀也是先講《華嚴經》,再開方便門;第四個,利益殊勝,眾生成就三乘的功德,各取所需。這個是先引第一尊佛。
庚二、引二萬佛同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前面是引第一尊的日月燈明佛,這以下就連續指出有兩萬尊的日月燈明佛。我們看。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有兩萬尊佛,名號都叫做日月燈明。而且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在家的時候都叫做頗羅墮姓。這個是印度婆羅門的一種貴族的種姓,都是婆羅門出生的。文殊菩薩就說,彌勒當知,初佛、後佛,這兩萬尊佛都同一個名號,叫日月燈明。他也是佛德具足,而且說法也都是初善、中善、後善,先講《華嚴經》,再講三乘法門,讓眾生得到三乘的功德。所以這個是相同的。
文殊菩薩的思考是這樣:他不能從理論上去論述,因為他把理論論述留給佛陀。你把理論講完了,那佛陀<方便品>就不要說了,是吧?既然不能從理論論述,他只能夠從他的經驗傳承來論述。從經驗傳承,他要證明現在這種情況、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他就要先引用過去。就是,從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所以合理地推論,未來佛陀會講《法華經》。他是以過去諸佛的相同來推論。
當然,這個地方要有前提,經驗傳承他必須要以佛陀才準,就是佛佛道同。
佛陀的道跟我們眾生的道不一樣。佛陀的道是有章法的,眾生道就不一定。你說,我上個禮拜遇到某甲,某甲對我笑了一下,結果兩天後某甲送我一盒巧克力。那你說,昨天我看到某乙,他也對我笑一下,我合理推論,某乙可能要送我一盒巧克力。你覺得這樣對嗎?不能這樣推論,是吧?因為眾生沒有章法。諸位!眾生的道不能講相同,因為眾生的道是業力跟妄想和合,各打各的妄想,各有各的業力,所以不能把過去當未來。眾生之道,過去不等於未來。但是諸位!佛陀不一樣。我們看佛陀的心態。我們前面講過,佛陀是怎麼來的?怎麼就有佛陀?為什麼日月燈明會出世?那是一個相狀。這個相狀怎麼來的?“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所以佛陀是同一個出處,佛陀都是從一念的真如本性而來,他們的出處相同。
也就是說,佛陀沒有業力,沒有妄想。佛陀的心中只有兩種東西:一個叫慈悲,一個叫智慧。因為慈悲,所以施設方便,滿足眾生的需求;因為智慧,所以他可以開權顯實,最後收尾。
所以諸位!這件事情從過去來推論未來,只有適用在佛陀身上,因為佛佛道同。佛陀a佛跟b佛,他們說法的章法都是一樣的,都是先為實施權,再開權顯實,沒有例外。所以才能夠引用兩萬尊佛過去的相同,來印證現在的佛想做什麼。所以,這個地方,這個“同”也就佛陀適合。
庚三、引最後佛同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