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13集《妙法蓮華經》(第4/8頁)
章節報錯
《法華經》說的,你站在一念心性,你根本不需要回向,你站在三世諸佛共同的平臺——一念心性,觀即空即假即中,你修的一切法門不需要回向,直接就是菩提。
套一句咱們淨土宗常說的話,有人問印光大師說,唸佛可以往生,那我透過佈施持戒修善法也可以往生,那有什麼差別呢?印光大師說,唸佛往生叫做直接,就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它不需要回向。因為你念這句阿彌陀佛,它跟阿彌陀佛是直接感應。直接感應你還回什麼向?你不多此一舉嗎?就是,你已經是“即眾生心”,已經進入佛陀的大覺海,你還回什麼向?
迴向就是說,你本來要到b,但是你到不了b,先到a。先到a,那沒關係,我再想辦法透過一個方法,把a轉成b,就是迴向。就是我想要到b去,但是我到不了b,我到不了佛道,我只能成就功德,那我把功德創造出來以後再透過迴向。淨土宗也是這樣,我不能一天到晚唸佛,我做做佈施、做做義工。但是這個東西如果你沒有迴向,那就不是往生的資糧,因為它本身不是往生的因緣。
本段經文也是這樣。佈施本身不一定是成佛之道,不一定。但是如果你透過一個動作,“迴向佛道”,那就不一樣了。所以這個動作是一定要有的。因為權教的菩薩他不能夠直趨佛道,他不能站在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來修佈施,他只能夠透過他的空正見跟菩提心來佈施,所以必須迴向。
“或有菩薩,駟馬寶車”,這些菩薩用四匹馬的寶車。這個車就很正式了,它不是一匹馬、兩匹馬。一旦一個車子是四匹馬拉的,這個車子就很尊貴了。或者是“欄楯寶蓋”,上面有寶蓋的車子;或者是軒飾(古代做官的車子,它是有各種的步輦),珍寶裝飾的車子來佈施。
這個是財施。
我們看第二個,捨身。
“復見菩薩”,有的菩薩他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他也會遇到特殊情況),用身肉手足或者妻子來佈施。那麼幹什麼呢?追求無上菩提。比方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割肉喂鷹、捨身飼虎,都是捨身。
再看最嚴重的佈施。“又見菩薩”,以“頭目身體,欣樂施與”。那等於是捨命了,把頭、身體捨出來。那麼幹什麼呢?也是“求佛智慧”,也是迴向無上菩提。
也就是說,權位的菩薩在沒有接觸《法華經》之前,他不能直接契入光明然後再創造功德,他只能在光明之外創造一種功德莊嚴,然後再回向菩提,把它往光明的地方帶。
菩薩的功德是有六個。現在有個問題了,為什麼把佈施排第一個?佈施是一個福報,跟佛道其實沒有直接關係。是的,福報跟智慧、跟菩提沒有直接關係,它只是一個助緣。為什麼佛陀把佈施放在菩薩第一個功德呢?它的理由,佛陀說:“貧苦多怨,橫結惡緣。”他說,你如果不佈施,你這個菩薩整天就修止觀,沒錯,你的智慧會慢慢靠近佛陀,但是你有一個問題,這個是現實問題。因為菩薩不到涅盤去,所以他是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假設他沒有求生淨土的話,那麼他必須要借假修真,他要借這個五蘊的果報來進行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如果他不修佈施,他會墮入到一種非常貧窮的境界,比方說貧民窟。在沒有福報的加持之下,即便他有智慧、有道心,但“貧苦多怨”。因為你是一個凡夫,如果遭受到太多不公平的刺激,你很容易個性偏激。
其實我們很難相信,一個大乘菩薩自己很痛苦,卻會去關懷別人。很難!你不能對一個凡位菩薩用這麼高的標準。所以佛陀知道,凡位的菩薩必須有福報保護。就是你有福報撐著,至少你不能墮入到太過貧窮,否則的話,你自己很多很多怨恨。然後,還不是這樣子而已,還會“橫結惡緣”。你沒有福報,別人看到你也不歡喜。別人看到你不歡喜,你怎麼度化攝受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