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1923年開始小說創作,以筆名淦女士在《創造季刊》與《創造周報》上發表《旅行》、《隔絕》和《隔絕以後》等小說。
她的小說充滿了大膽的描寫和反抗舊禮教的精神,震動過許多讀者。
這幾位女性可以說是五四以後中國第一代的女作家。她們所寫的小說大多是反映社會現實的&ldo;問題小說&rdo;。
林子軒不由得想起那位喜愛拍電影的丁靈。
丁靈是五四以後第二代的女作家,她更多的是關注女性自身的問題,比如《夢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記》。
後來的蕭虹則是一位天才的小說家。她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小說文體。
那就是小說的散文化,她小說中的語言沒有著意雕琢的痕跡。自然而然,蘊含著一種稚拙渾樸的美。一種獨特而醇厚的情調,從而成為&ldo;蕭紅體&rdo;小說敘述風格的重要特徵。
至於張愛靈,她是海派言情小說的集大成者。
她的小說和新文學的關係不大,而是直接來自於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她寫出了一個真實而虛幻的上海。
這些女作家可以說是時代造就了她們,而她們則書寫了這個時代。
1923年12月10日,《新月》雜誌的創刊號全國發行,掀起了對於新詩的大討論。
有人認為所謂的新詩格律化是給新詩帶上枷鎖,是束縛了新詩的&ldo;自然&rdo;和&ldo;自由&rdo;,是新文學的倒退。
也有人贊成,詩歌之所以不是小說,不是散文,是因為它應該有旋律,有節奏,不能太過散漫,沒有約束。
這其實就是&ldo;自由體新詩&rdo;和&ldo;格律化新詩&rdo;的爭論。
郭沫偌的《女神》是自由體新詩的代表作,他的詩歌完全是按照自己抒發的感情而定,詩節、詩行長短無定,韻律無固定格式。
或者說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只要能把感情表達出來即可。
而徐至摩提倡的詩歌格律化,則是要求詩歌要有一定的節拍,有韻律,有音樂性。
兩者的詩歌主張有極大不同。
林子軒沒有參與論戰,他知道這種爭論直到後世也沒有消失,不過在後世新格律詩處於邊緣地位,自由詩佔據了主流。
這不僅是因為自由詩最能體現新詩自由的精神,最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
還因為新格律詩比較難寫,自由詩寫起來較為容易,所以寫新格律詩的詩人越來越少,不過那時候詩歌早就沒落了,詩人也不值錢了。
魯訊在1934年說過:&ldo;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後一種為好,可惜中國的新詩大概是前一種。沒有節調,沒有韻,它唱不來;唱不來,就記不住;記不住,就不能在人們的腦子裡將舊詩擠出,佔了它的地位。&rdo;
這或許能說明後世詩歌沒落的原因,因為沒有韻律,所以讀者根本就記不住。
在這一期的《新月》雜誌上,也有人注意到了林徽茵的名字,雖然詩寫的一般,但卻是一位頗有家庭背景的女詩人。
因為父親在北洋政府中擔任要職,林徽茵在北平頗有名氣。
林子軒給了她特別的推薦,培養她成為《新月》雜誌的代言人。
☆、第二百章 超越時代所遭遇的尷尬
在僵持了大半個月後,公共租界的會審公廨判定商務印書館旗下的雜誌社傳播不良資訊,對林子軒的名譽造成了嚴重的損害,讓其在報紙上公開道歉,並象徵性的賠付林子軒一千銀元作為補償。
這是雙方角力的最終結果。
商務印書館家大業大,林子軒拿它沒辦法,而且官司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