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覽名勝,觀光人情風物。夏菲知道丈夫正忙於檢查和試驗病毒,於是便安心在這兒遊玩幾天。上午在蛋白生產基地參觀機器人生產,覺得有些累,屈楚老先生便帶她到這海邊來消閒,放鬆心情。
蛋白生產基地就在不遠處的海邊,看上去跟屈楚先生屋頂上的裝置大同小異。既然是生產基地,就是規模化生產,自然有高大廠房和生產車間,裝置龐大,依靠巨大橢弧形屋頂的光合作用製造出多種葉綠素;分設三個系統進行生產,一是氨基酸類,二是蛋白質類,三是糖和澱粉類;完全用從海水和空氣中分離出的二氧化碳和氮、氫、氧、磷、鉀、鈉、氯以及其他微量元素作原料,最後是產品加工,有液態的氨基酸和蛋白質,也有高度濃縮成針劑狀的氨基酸和蛋白質,還有澱粉和糖製作的各式各樣食品,氨基酸和蛋白質及糖與澱粉混合製作的各種各樣蔬菜,水果,佳餚……生產加工人員個個敬業,心無旁騖,見到屈楚和夏菲一行,旁若無人一般,同他們打招呼,根本不理不睬,眼睛瞧一瞧,或點頭微笑,算是給你天大的面子。高層管理聽說地球來人,熱忱接待,派專人帶到現場,一一介紹,這些員工嘛,都是專業化生產機器人,只生產,不服務,也不交流。
機器人生產生活資料卻不消費,生產成本極低,創造的剩餘價值比人勝卻無數。一點不假,親臨現場所見,那個叫什麼來著的摩先生理論,實教夏菲歎服。“不休息嗎?”她問,有著人性化關懷。
“他們都是早期機器人,除加能或喝水外,一般不安排休息。”
這不跟地球上的機器人差不多嘛,在生產線上,人歇他不歇,不知疲倦。夏菲心裡頭總要跟地球上類比,所不同的是身體構造。
像這樣大型的植物化食品農業生產基地,全球有一千多座,產品專供內陸及缺少海水地方居民食用,需要多少生產多少,不需要就不生產或少生產,全部智慧化。不光操作人員是機器人,那座巨大的生產裝置本身,實際上就是一臺智慧化的機器人,美其名曰:“智慧化機器生產動力體”。躺在柔軟的沙灘上,夏菲想,好稀奇古怪的名稱,地球上從沒聽說過,連科幻小說家都沒“創造”出來,誰還能見過這種怪里怪氣的東西,還叫什麼“生產動力體”。
屈楚斯民是位歷史學家,老來仍然致力於社會歷史學術理論研究,夏菲的發問自然難不倒他。大約一千多年前,有位平民學者摩薩爾西,花了大半生精力,運用數理思維,從自然科學視角考查研究人類社會,發現人力、畜力(牛馬類)和機器力(蒸汽機類)是生產方式革命的出發點,推動社會生產和發展變革的原動力,假設命名為“生產動力體”,人是“智慧化生產動力體”,牛馬等牲畜類是“人格化生產動力體”,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和機器人等機器類是“人工化(機器)生產動力體”。理論邏輯預示,未來社會是“智慧化機器生產動力體”。主張發展社會生產力,主要是發展和創新“生產動力體”,反對戰爭、暴力和一切形式的階級鬥爭。這種全新闡釋的新概念、新理論,提出“社會分化論”和“生產動力體論”的理論思想,揭示“生產動力體”是生產力質變的本質形態,社會發展變革遵循“生產動力體”發展演進規律。引經據典,從哲學、歷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學、考古學、思維和電腦科學等等方面進行論述與考證,創立生產力新理論。論證生產力是從自然分化出來的,人也是從自然分化出來的。任何自然力――火力,水力,風力,電力,磁力,核力,引力……只有從自然分化出來,具有社會化形式,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生產力發展歷史趨勢和偉大目標是為著人的解放,遵循著:一、人手的解放,使用工具作用於勞動物件,工具成為手的替代物;二、人身解放,奴隸枷鎖套在牛馬的脖子上,奴隸獲得解放,身份獨立;三、人腦解放,電子計算機替代人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