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時納入國家行政版圖,置宣政院衙門管轄藏區,駐紮軍隊,開通驛道,徵收稅賦、普查人口,劃分十三萬戶。明朝以“多封眾建”、冊封噶舉派首領為大寶法王、薩迦派首領為大乘法王、格魯派首領為大慈法王等,以冊封政教首領的方式、同時還設立都司、衛所等軍政機構管轄藏區。清朝基本完善了藏區的治理結構,康熙時設立僧俗共治的噶廈機構;雍正時設定駐藏大臣衙門;

但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遭到列強頻繁入侵,割地賠款,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到20世紀初,中國猶如一艘千瘡百孔即將沉沒的巨輪。

祖國興,則藏區興,祖國衰,則藏區衰。正是在這個列強掠奪、國家衰弱、民眾苦難的大背景下,封建農奴制度下的藏區,由於清政府自身衰敗,無暇顧及邊陲,也難逃衰落之厄運。尤其是在外部勢力操縱下,分裂的危機頻現!

李海洋在得知英軍進犯藏區的第一時間,就意識到了巨大的危機!藏區遠離華夏的中心地帶遙遠,再加上高原地形,交通十分不便,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對藏區的管轄十分困難,中原地區地勢相對平坦,適合農業發展,而藏區則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地形複雜,交通不便。這種地理差異使得兩地之間的交流受到限制。

在歷史上,中原與藏區之間的聯絡主要透過幾條重要的通道,如川藏線和青藏線等。這些路線雖然存在,但由於高海拔和惡劣的氣候條件,往往導致交通困難,限制了人員和物資的流動。

此外,地形也影響了文化和經濟的交流。中原地區的漢文化與藏區的藏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在地理隔離的背景下更加明顯。而在清政府的後期,特別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面臨著內外壓力的雙重困境,導致其統治逐漸衰弱。這一時期,清朝的中央權威逐漸削弱,地方割據勢力抬頭,腐敗和無能成為政府的普遍特徵,民眾的不滿情緒高漲,社會動盪頻繁。同時,西方列強的侵略也加劇了清政府的危機。

在這樣的背景下,藏區作為一個相對偏遠的地區,雖然在歷史上與中原有著一定的聯絡,但在清政府的衰弱背景下,缺乏有效的保護和支援。1879年,英軍第一次入侵藏區,雖然清政府派遣軍隊進行反擊,但由於內部動盪和外部壓力,未能有效地維護藏區的安全。

清政府的無能和對藏區事務的漠視,使得藏區在面對英軍入侵時顯得束手無策。所以才造成了這一次英軍再次進犯,憑藉先進的武器和軍事策略,迅速佔領了拉薩。

李海洋很清楚,如果不盡快解決這次危機,新成立的華夏臨時政府,將在外交上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一旦拖的時間久了,就等於預設了英軍的侵略行為,失去對藏區的控制權,藏區的地位和安全問題就會成為外部勢力爭奪的焦點,使其在後來的國際關係中面臨更加複雜的局面。

一路催促逐浪號全速航行,李海洋趕回上海的第一時間,就下令向駐上海的各國公使發出照會,宣佈華夏臨時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廢除滿清朝廷的存在已久的封建帝制,同時表示華夏臨時政府會全力應對此次外敵入侵事件,隨後向大英帝國正式宣戰!與此同時,上海的各大報社也紛紛刊登文章,對英軍的侵略行為給與嚴厲的聲討,在報界的推動下,市民百姓們紛紛走上街頭,同仇敵愾、痛斥英軍在藏區的罪惡行徑!

此後李海洋又緊急召集了最高委員會的骨幹成員,召開軍事會議。在會議上,代表們也都群情激憤,踴躍發言,有的說要立刻發兵藏區,打擊英軍的,有的說聯絡各地方鎮守軍先行進入藏區支援的,甚至還有激進的主戰派認為應該直接讓艦隊前往歐洲,進攻英國本土的。

大家的情緒激動可以理解,但是建議都不是十分靠譜,李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