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的百姓,比例已經不足四成,再按照目前的勢頭髮展下去,最多隻要二十年的時間,這個比例將會降到三成。要知道任何一個地區,佔據統治地位的民族數量一旦不具有足夠的比例,勢必會造成這一地區局勢的不穩定。而我之所以這麼做實際上就是透過對外征戰,來達到消耗其他民族有生力量,從而達到穩定的目的。這一點不管是靺鞨族也好,還是突厥人也罷,他們都是心知肚明的,只不過他們現在都沒有能力反抗我的決定,這才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所以我必須要讓他們繼續在那裡征戰,即便是不能夠獲勝,也必須將這些人留在那裡。”
李晦聽後恍然大悟道:“原來殿下是抱著這個目的才出兵的!我說殿下為何剛剛從西邊回來,甚至都不等我們這裡籌措出足夠的糧草,便迫不及待的下令他們西征!看來我還是經驗太過缺乏,以至於連如此簡單的事情都看不透。”
李恪微微一笑道:“要不然我為什麼一再的叮囑你,要多和李靖學習,在這方面他可是我大唐無人可及的。”
一個月後,李恪再度接到李忠的來信,信中提到自上一次發出信件以後的第八天,西突厥的六萬大軍對那倫城發動圍攻,在守城的以前兩百名士卒的協助下,接連擊退突厥人的數十次進攻。在突厥人發動圍城戰的第十一天,姜文暉所率領的四萬人馬,終於衝破重重阻撓來到那倫城,經過一夜的苦戰在雙方里外夾擊下終於將突厥人擊退。此戰過後,大唐軍隊以五千人的陣亡代價,換取了殲敵兩萬三千人的輝煌勝利。不過此戰過後由於己方傷兵滿營(戰爭中傷兵的數量遠遠的要高於陣亡數量,但是在上報的時候通常不會將傷病數量上報),再加之此番作戰過後盔甲兵器損耗巨大,尤其是火器方面已經消耗一空,故而短時間內將無力繼續征剿突厥。
又過了四個月的時間,從長安方面運送出的補給終於抵達那倫城。而李忠和姜文暉手下受傷計程車卒,在經過幾個月的休養也終於恢復了健康,在得到了給養補充尤其是火器的補充之後,再次對突厥發動進攻。
自從在那倫城戰敗後突厥人便不再與李忠和姜文暉的部隊發生正面交鋒,一直利用他們騎兵速度快,轉移迅速的特點與他們進行運動戰。這期間雖然經常發生交戰,但是每一次的交戰結果,雙方都沒有大的傷亡出現,最多的一次傷亡也不過是李忠的部隊,在被對方打了個措手不及的情況下傷亡了近百人,這種不痛不癢的傷亡對於雙方來講都是不值一提的。
西突厥此時佔據的土地大部分位於天山以北的地區,這裡從九月初便開始天降大雪,只不過剛剛進入冬季的降雪,還不足以支援大唐軍隊的雪橇在上面划行,必須要等到氣溫徹底的降下來,並且讓寒風將積雪中的空氣吹走,使得積雪變得結實以後,雪橇才能真正的派上用場。
進入十月以後,接連的幾場大雪使得地面的積雪已經摸過了膝蓋,這也突厥人的行動受到很大的制約。不過這倒是令大唐計程車卒如魚得水,在被突厥人整整壓制和襲擾了一個多月的他們,終於有了出一口惡氣的機會。在十月中旬的一場大雪過後,如同雪原中的幽靈般神出鬼沒的大唐軍隊,在後面的十天里居然轉戰數百里,並且一口氣殲滅了突厥人的四個部落。
這四個部落相距甚遠,而且並不在一條線上,西突厥可汗在得知訊息後對著地圖按照他們襲擊各個部落的時間研究了許久,也看不明白對方的行軍路線,以及接下來有可能會對哪一個部落發動襲擊。就在他們正在為此事而著急和大惑不解的時候,突然間又接到一個部落遇襲的訊息,當他們再一次將遇襲的部落在地圖上標出印記後發現,根本就沒有什麼規律可言,甚至於最後一個遇襲的部落的位置,正位於遇襲的第一個部落和第二、第三三個部落之間靠南的方位,這與他們所襲擊的第四個部落,直線距離至少有近二百里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