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決定!

便執行下去,調整漁船的航向,右舵大角度轉彎,朝著大平洋深處而去。

自然少不了呼叫衛19跟上!

從出了太平洋海域之後,兩艘大船都保持著一個相對比較近的距離,間距從來沒有超過10海里。

以他們的航速,這個間距,不需要多久就可以匯合,故而,算是離得比較近的。

探魚裝置處於開啟狀態!

時刻捕捉著海洋魚群資訊,尋找機會下網。

只是有時候並不是你想要找到魚群就可以找到,誰讓他們對魚群的規模有更高的要求呢?一般的魚群懶得去下網,也不會去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除了閒著無事,放著拖網拖行著,全也需要考慮成本。

真以為帶網拖行不用成本麼?

發動機組馬力輸出更高,多一張網拖行的重力,油耗更高,有中等偏上的探魚裝置,一般情況下不會下網拖行,平白無故增加燃油成本。

發現魚群,再結合魚群的情況,決定下什麼網更加實在。

連續航行了兩個小時,都沒有太大的發現。

航向再次調整,不再斜向朝著太平洋深處而去,有一個左舵小調整,更像是直撲太平洋西海岸。

又航行平個小時之久!

“呼叫衛19,呼叫衛19…”

“衛19收到!”

“加速與我船匯合!”

衛宏下令,有些急切:“最快航速,發現一個大型魚群,雙船拖網,需要你船協助!”

“明白,衛19馬上加速。”衛勝也不含糊,需要他們就加速快一點去彙報,反正兩艘船的間距並不遠,此時滿打滿算都不足6海里。

11多公里,12公里不到的樣子!

以25節的航速,也就是十幾分鍾,不到二十分鐘的樣子就可以追上。

當然了,前提是衛18停船不要再往前開,這樣的話,不用二十分鐘,兩艘船就可以到達並行位置。

事實上!

衛宏在發現魚群的第一時間,就已經將發動機組關閉,直接熄火停船,不過在海上航行是不可能真正停下,還有一些慣性,他剛好可以利用漁船的這些慣性來調整漁船的座向,而後等著衛19過來。

十八分鐘!

衛19抵達,已經無需再下達指令,現在配合的默契度上來,甲板上也有衛泰等人的指揮,一切都不是問題。

一張長達5公里的雙船拖網放下,一頭拉到衛19上去,做好固定之後,兩艘船並行拖網。

拖網的路線很有講究。

作為衛18的駕駛者,衛宏當仁不讓的指揮衛19來航行拖網。

速度並不快,只因這張雙船拖網更長,之前他們雙船拖網捕那哥魚的時候,可是隻下一張3公里的拖網,還是建立在衛19沒有裝太多魚獲的情況下,現在衛19裝了超過5000噸的魚獲,衛18這邊倒是可以提速,可這個時候不能提速,因為需要儘可能讓兩艘船保持平行。

21節!

已經是衛19的最高航速,最少不開啟備用發動機組的情況下,只能達到這個航速。

一切都不是問題。

衛18也調整到21節的航速即可。

只是隨著拖網而行,航速在一點點的下降。

原因是拖網後拉扯力越來越重,拖行起來更重,保持原來的油門,阻止不了航速下降。

“這一網過後…就可以直接轉入東海海域了。”

衛宏在心裡暗暗嘀咕,現在駕駛艙內可有衛泰這位船老大在,可不能曝露太多,就因為他是從實時漁訊看到的:“3公里長度的捕到600噸那哥魚,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