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是大米。

這讓我想起讀大學的時候,打飯都是3兩、4兩米飯。

那個時候也不知道到底怎麼計量的,反正挺多。

有一次跟一個同學一起,他對著食堂阿姨說道:“阿姨,我今天真的餓了,給我最少來半斤米吧。”

給打飯的阿姨問懵逼了,“同學,你知道半斤米能煮出多少飯嗎?你餓歸餓,咱這塊兒可不興浪費糧食啊。”

“(⊙o⊙)…”

這個時候來國營飯店,您可千萬別說我要一碗米飯,服務員有可能說你是來搗亂的,給你攆出去。

“嘿,你小子,成心找不痛快是怎麼著?一邊兒涼快去!”

似乎是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哪怕是到了00年後,在許多地方,包括很多學校裡面,打飯還是問你要幾兩米飯,一直這麼問。

就現在去有的地方旅遊,依然是問要幾兩,比如在重慶吃早餐,“2兩小面中辣”。

林李在國營飯店裡麵點了4兩米飯加上一份紅燒肉,一份酸辣白菜,紅燒肉5毛錢。

“這個時候,物價是真的感人啊!最為重要的是沒有什麼‘地溝油’、‘科技+’,這可是妥妥的真材實料。”

這個年代去國營飯店吃飯,糧票確實要,但是不需要肉票,

糧票肉票是按著家裡有幾個城市戶口算,按級別、工種或者烈屬等來分配。

因此這個時代最讓人羨慕的就是雙城市戶口的雙職工家庭。

而一個月能分到人均 2兩肉票。按重體力崗位,按照類別,就會發的多,這個時候相比較後來還是很公平合理的。

按工種,有肉票補貼,補貼最多的是礦工,然後是車間工種,最後才是輔助工種。

別管你是“八大員”還是老師,統一都是二兩肉。而礦工按照工作強度,最高能補貼八兩,車間工人最高能補貼半斤,這都是出大力的工人。

哪怕只有2兩,你想去買那都要“過五關斬六將”。

首先是得起早排隊,才有可能排到你的時候,案板上還有肉,而且這個時候還要期盼著案板上的大肥肉沒有賣完。

家裡要是安排你去買肉,你要是如果敢買瘦肉回家,那回家那就有“福氣”了。

因為你娘還得給你加一道菜,“竹片炒肉”。

很可能你爹知道後,還會給你嚐嚐腰間的皮帶或者繩子“真理”。

:()京城穿越之旅南鑼鼓巷6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