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信用放款。

雖然質庫一開始是由寺廟開設的,但是實際上寺廟的背後是朝廷和王公貴族。

畢竟放高利貸這種活計不是一般人能夠辦得了的,尤其是信用貸款必須藉助朝廷的力量才能保證還款率。

但是從南北朝到清末,整整一千多年的時間,質庫都沒有發展成銀行是因為什麼?

答案非常簡單,封建王朝從來就沒有把質庫當做是金融工具,而僅僅是把它當做是斂財工具,自然就不會認真遵守商業規則。

沒有商業規則就不會有公平交易,沒有公平交易就不會誕生現代銀行。

黃巢之所以敢在唐朝就把銀行這種跨時代的產物拿出來,不是因為他知識先進,也不是因為他手裡有錢,而是因為他願意遵守商業規則。

就像淄州的專利法案一樣,黃巢願意用真金白銀尊重專利的權利,所以淄州的工匠才會拼了命的搞研發,才會願意帶徒弟。

為什麼全天下的人都認為黃巢是個“信人”?就是因為黃巢是個講規則認法律的人。

他願意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與所有人展開合作,包括他的敵人。

所以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信服他,願意與他合作。

就比如現在,他的富國銀行印的紙就可以當錢花,而且有取代銅錢的趨勢。

由於中國古代普遍性缺銅,所以封建王朝發行的貨幣量總是不夠,“省陌”現象(在古代,錢幣的計量單位中,“陌”通“百”,即每百文錢稱為一陌。然而,在實際使用中,由於各種原因(如貨幣貶值、交易習慣等),往往會)就沒有斷過。

所謂“省陌”其實就是貨幣供應量不足造成的通貨緊縮,封建國家經常使用繳稅全額,交易省陌的方式來攫取老百姓的財富,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剝削手段。

所以當可以足額兌付的“定額存單”出現的時候,老百姓自然而然地就會選擇黃巢的信用貨幣。

憑藉貨幣這種強大的金融工具,黃巢可以輕鬆獲取“鑄幣稅”,這其實才是支撐他的政權龐大開銷的核心因素。

從最初的鹽票,到後來的鈔票,到現在的定額存單,黃巢變著法兒的發行信用貨幣,並且用一貫以來的足額兌付建立起來市場信心。

現在就到了他收穫信用果實的時候了。

隨著銀行的鋪開,大唐的經濟進入了金融時代。

貨幣流通量和流通效率的增加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大唐經濟的持續繁榮。

尤其是隨著河南道資本和技術輸出的推行,大唐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了各種各樣的工廠。

雖然這些工廠還都是以手工業作坊為主的落後產能,但是已經足夠支撐一個新的階級的誕生了。

而當一個新的階級誕生之後,他必然是要向國家索取權利的。

如果封建國家不願意讓渡權利,那麼資本的力量就會把它打倒,並踩上一腳……

:()重生唐末之禍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