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自登極十七年,致敵入內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隨著這句話,畫面中只剩下那歪脖子樹上吊著的兩具屍體。

沒錯是兩具屍體。

那個太監也跟隨皇帝一起去了。

就當劉鴻以為影片要結束時候,忽然發現進度條還有不少,不由咦了一下,同樣進度條也沒多給他思考的時間,崇禎跟王承恩上吊的畫面正在慢慢變淡卻沒有完全消失,並且畫面裡又出現了那些農民軍攻城炮火連天的畫中畫。

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歌聲,那讓劉鴻一聽就知道歌名的詞此刻配上崇禎上吊,以及國破家亡戰火連天的畫面,實在是太有感染力了。

【這龍鱗卻曾經,鏗鏘落地猶如碎冰。】

【一片鱗一寸心,故事飄搖我不忍聽……】

這首《天地龍鱗》作者並沒都放出來拖時長,而是用其中最有感染力的畫面配上歌詞裡最有感染力的幾句,用一種極為藝術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給了所有觀看這個影片的觀眾一種說不出的感染力。

然後影片在這種感染力下就結束了。

看完之後哪怕嬴政劉徹李世民這樣的皇帝也不免唏噓。

亡國之君啊!

自己也只能在史書上看到,沒想到後人演繹的如此傳神,如此讓人入戲,還有那首歌,唱詞倒是新穎,可配上那畫面是真的給人一種……不對,被自己滅掉的國家好像不少,所以亡國之君自己好像沒少見啊!

此刻的龍鳳豬心有靈犀的想到這了個問題。

那些被龍鳳豬三人收拾掉的那些對手要是知道他們此刻內心的想法,一定會齊聲吐槽:你禮貌嗎?

“不過話說回來,這崇禎皇帝還真是一個剛烈的性子,寧願上吊也不願被俘,僅這一點就勝過歷史上大多數亡國之君,死前還留下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可見其人對百姓還是相當重視的。”李世民摸著自己的八字鬍,看完自己得到的這些資訊評價著崇禎。

至於他為什麼知道這個影片裡的皇帝是崇禎,那當然是從影片裡的關鍵詞裡得到的資訊。

那名老太監那句“恭送大明皇帝上路”已經告訴李世民這是明朝的戲,然後他就回想起天幕前面透露過幾次明朝的訊息,其中朝代歌中的那句“明到崇禎帝,大順立闖王”就是最好的佐證。

這個影片裡可是提到了“闖軍”又是大明朝,那不用想這個上吊的就是崇禎帝了。

他一個做了十七年皇帝,這個在位時長跟歷史上在位時間久的皇帝比那是差了不少,跟那些在位沒幾年的皇帝比卻是勝過那些皇帝太多,所以這個在位年限不長也不短只能折中。

不過後面那句“致敵入內地四次和逆賊直逼京師”怎麼感覺不是在說同一撥人?

李世民思考片刻,便想到一種可能,這入內地四次跟打破京師的絕對是兩撥人,入內地說明是外敵入侵,那麼這個外敵十有八九是北邊草原上那些人,加上取代明朝的也不是那個大順,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還有就是他自己也被突厥來了一出敵入內地直逼京師的戲碼。

同樣深有體會的還有不少皇帝,其中被匈奴烽火燒到甘泉宮的漢文帝表示對崇禎的境遇深有體會,不過四次入內地是不是次數有點多了?

作為這個影片的主角,崇禎可不知道漢文帝在跟他比次數,他現在已經渾身癱軟,面色慘白,要不是王承恩眼疾手快扶住即將倒下的他,早就已經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雖然天幕最開始出現時候,他已經從歌詞裡的時間線得知了自己在位的年限,但他一直自我催眠認為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