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道德與生存的抉擇(第3/4頁)
章節報錯
了人性、倫理、合作等主題內容。在編寫教材過程中,他們力求用倖存者們親身經歷的故事為案例,使抽象的道德觀念具象化,讓人們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例如,講述一支混合編隊的救援隊伍,成員來自不同基地,在救助受災群眾時,摒棄前嫌,攜手克服重重困難,展現出人性的光輝與合作的力量。透過這些生動事例,引導倖存者反思自身行為,激發內心的善良與責任感。同時,為了確保教育的普及性,葉辰還組織了一批志願者教師,奔赴各個偏遠基地。這些教師不畏艱苦,在簡陋的環境中開課講學,耐心解答學員們的問題,將希望與道德的火種傳遞到每一個角落。
在文化建設方面,艾琳主導策劃了一系列文化活動。她鼓勵各個基地挖掘與傳承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無論是古老的手工藝、民俗歌舞,還是地方傳說,都成為凝聚人心、喚起歸屬感的載體。在一次盛大的文化交流節上,不同基地的人們展示著各自的特色,手工藝品琳琅滿目,民俗表演精彩紛呈,歡聲笑語驅散了些許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陰霾。透過這些活動,大家逐漸意識到,儘管身處不同基地,但彼此同屬人類大家庭,擁有共同的根與魂,從而增進了相互間的理解與包容,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情感基礎。
然而,推行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一些基地因忙於生存事務,對教育與文化建設積極性不高,認為這是 “錦上添花” 而非 “雪中送炭”,甚至拒絕配合志願者教師的工作。還有部分人在長期艱苦環境下,形成了頑固的自私觀念,對道德教育嗤之以鼻,公開質疑其實際效用。面對這些阻礙,葉辰與艾琳沒有氣餒,他們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用實際資料展示教育文化建設帶來的愛、積極變化,如某基地透過道德教育後,內部矛盾糾紛減少了近七成;另一方面,他們與各基地領導人深入溝通,爭取政策支援,為教育文化事業開闢綠色通道。
隨著時間的沉澱,這些努力開始初見成效。越來越多的倖存者在學習與參與文化活動中,內心悄然發生改變。互助行為逐漸增多,資源分配時的爭吵減少,人們開始用更理性、更人性化的方式解決問題。儘管距離理想中的和諧社會仍有漫長的路要走,但這星星點點的改變,如同黑夜裡的微光,給予葉辰和艾琳以及所有嚮往美好未來的人們無盡的希望,讓他們堅信,只要堅守信念,持續耕耘,人類終將走出陰霾,邁向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徵程。
可是,平靜之下依舊暗潮湧動。部分心懷叵測之人,開始利用道德教育和文化活動的名義,暗中串聯,試圖謀取私利。他們打著弘揚文化的幌子,將珍貴的手工技藝製品私藏,拿去與其他基地換取稀缺資源,全然不顧這是大家共同的文化財富,應共享以凝聚人心。還有些人在志願者教師授課時,故意提出刁鑽問題,擾亂課堂秩序,企圖讓教育無法順利推行,以維持他們習慣的 “弱肉強食” 生態。
葉辰和艾琳很快察覺到這些異樣。葉辰果斷採取行動,成立了專門的監察小組,成員來自各個信任的基地,負責巡查各類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情況,確保公平公正,杜絕資源被私吞或教育被破壞的現象。監察小組如同敏銳的鷹眼,一旦發現問題,立即上報,絕不姑息。
同時,為了強化道德教育的深度,艾琳精心挑選了一批具有感染力的真實故事,編纂成冊,分發到各個基地。這些故事涵蓋了從災難初期人們相互扶持求生,到重建過程中捨己為人的感人瞬間,用最真摯的情感觸動人心。例如,有個年輕女孩,在食物極度匱乏時,將自己僅有的一點乾糧分給了一群飢餓的孩子,自己卻餓暈過去;還有一位老者,憑藉著豐富的知識,在基地面臨能源危機時,挺身而出,帶領大家利用簡易材料修復了發電裝置,拯救了整個基地。
在面對那些頑固堅持 “優勝劣汰” 觀點的人,葉辰並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