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殺害所有過往的武士,收繳他們的刀劍。最後,他向一位年輕人挑戰——一位瘦弱、具有紈絝氣的領主。沒想到卻遇到了對手。後來,他發現這位青年原來是源氏11【11薩評:源氏,指的是1192年建立鎌倉幕府的源氏家族。源氏家族的首領源賴朝在平安時代末期擊敗強大的平氏家族控制日本,以後有九代將軍都是這個家族產生的。下面說到的源義經就是源賴朝的弟弟,後為兄長猜忌所攻殺,是日本著名的悲劇英雄。】的後代,正籌劃恢復他們家族的將軍地位。這位青年實際上就是日本人所喜愛的英雄源義經。弁慶立即向源義經表示了熱忱的情義,並在戰場上為源氏家族殺敵立功。但是,在有一次戰鬥中,敵眾我寡,他們被迫率領家臣逃跑。他們將自己化裝成為建立寺院而在日本全國化緣的僧人。為了免生懷疑,弁慶裝扮成首領模樣,而源義經打扮成普通僧人。沿途如果遇到敵方的檢查,弁慶就拿出編造好的一卷寺院募捐者的名單,透過誦讀來欺騙敵人。然而,在最後時刻,儘管源義經裝扮成下人,卻無法掩飾他的貴族氣質,由此引起了敵人的懷疑。他們立即召喚大部隊。這時,弁慶立即略施小計,消除了敵方的懷疑。他藉口一點小事打了源義經一耳光,敵人立即消除了對源義經的懷疑。因為,如果這位化緣的和尚真是源義經的話,家臣是絕不敢對他動手的。這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它違背了情義。弁慶的不敬行為挽救他們的性命。在到達安全地方之後,弁慶立即跪倒在源義經腳下,請義經賜死。這位領主慷慨地赦免了他。12【12薩評:源義經,乳名牛若丸,身材瘦小,他戰勝強大的對手弁慶,被視為日本式的大衛對歌利亞之戰。因此,日本對以弱敵強的戰例經常被冠以“彷彿牛若丸對弁慶”的形容。在日文資料中,形容中國海軍逸仙號戰艦在長江中與蜂擁而至的日軍轟炸機惡戰,就不無欽佩地使用了這個說法。源義經是日本著名的悲劇歷史人物,他幼年隨母親逃亡,長大後發動復仇之戰,以英勇善戰擊破當時篡奪權力的平氏政權而著稱。平氏家族滅亡後,源義經的哥哥源賴朝建立了鎌倉幕府,對這個弟弟卻是防範又嫉妒,終於發動了對源義經一派的清洗。弁慶打源義經耳光的事情,就發生在源義經逃亡中。源義經的妾,日本著名的三大美人之一靜御前也在這次逃亡中被源賴朝掠去。源義經最終戰敗自殺。源義經在日本深受愛戴,其中一個原因竟然是因為他悲慘的命運。日本民族,對於悲劇有著特別敏感的情結。】

情義“最難承受”(4)

這些歷史故事中所描述的情義是發自內心的,沒有任何不滿的痕跡。這些故事對現代日本人而言就像是黃金時代的夢想。這些故事告訴人們,在那個時代,情義沒有絲毫“不情願”的意思。如果情義與“忠”相沖突,人們可以體面地堅持情義。當時,情義是人們珍視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直接關係,而表面又具有封建制度的特點。“懂情義”意味著一個人要終身忠誠於君主,而君主也要關心自己的家臣。“報答情義”,就是甚至要把生命獻給對自己情深義重的君主。

當然,這只是一種幻想。日本的封建歷史說明,有很多的例子都表明在戰爭中,敵對大名可以用金錢來收買武士的忠誠。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君主詆譭了自己的家臣,從傳統上講,家臣可以離開君主,甚至加入敵方陣營。我們在下一章中講述這一點。如同日本人讚頌捐軀盡忠一樣,在談到復仇時,日本人同樣是興致勃勃,因為兩者都是情義。對君主的忠誠是情義,而對侮辱進行報仇是對自己名譽的情義。在日本,這是一塊盾牌的兩面。13【13薩評:這兩種理由對於實心眼的人來說都是很可以接受的理由,可是偏偏導向完全不同的結果。“墨索里尼總是有理”這一條,在過去和今天的世界裡,在東方和西方都是一樣。汪精衛在武漢提倡焦土抗戰,到南京“豔電救國”,如此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