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廉·米勒為美國運通訊用卡做了一個廣告;“水門事件”聽證會的明星薩姆·歐文也成為廣告代言人;前任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和前任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一起參加了《豪門恩怨》的談話節目;馬薩諸塞州州長邁克·杜卡基斯出席過《你在何方》;眾議院議長蒂普·奧尼爾出席過《喝彩》;拉爾夫·納德、喬治·麥戈文和愛德華·科克市長主持過《星期六晚上直播》,科克還在詹姆斯·卡格尼主演的電視版電影中扮演過一個角色;里根的夫人也曾出現在這類電視節目中。如果加利·哈特參議員出現在《西爾街藍調》裡,會有人感到吃驚嗎? 雖然我們還不能說政治家成為名人已經使政黨不再重要,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政治家的仕途此起彼伏之間的聯絡。有些讀者可能還記得過去,那時的選民對競選者幾乎一無所知,對於他們的性格和私人生活也沒有概念。在我年輕時的一個11月,我對是否選舉一個*黨人的市長候選人感到猶豫不決,因為我覺得他既愚蠢又*。“這有什麼關係?”我的父親對我說,“所有的*黨候選人都是既愚蠢又*的,但是你想讓共和黨贏嗎?”他的意思是,一個明智的選民應該選擇能夠代表他的經濟利益和社會視角的黨派,選舉“最佳人選”在他看來純屬幼稚之談。他從不懷疑共和黨裡有相當出色的人物,但他知道他們不會為他這個階級講話。他非常欣賞紐約坦曼尼協會【坦曼尼協會(Tammany Hall): 成立於1789年的紐約市一*黨實力派組織。——譯註】鼎盛時期的領導人蒂姆·沙利文的態度。據特倫斯·莫蘭在他的散文《1984年的政治: 這就是娛樂》中寫道,有一次沙利文所在選區有6382張票投給了*黨,有兩票投給了共和黨,對這個結果他很不高興。在評價這個令人失望的結果時,他說:“凱利來找我,說他妻子的表兄支援共和黨派,為了家庭和睦,我同意他把票投給了共和黨。但是我想知道,還有一票是誰投的?”【莫蘭,《1984年的政治: 這就是娛樂》,夏季刊,1984,第122頁。】 我不想在這裡討論沙利文這些話裡表現出來的智慧。也許確實有人會不顧黨派差異把票投給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雖然我還不知道有這樣的情況)。我想說的是,電視無法告訴我們誰是最佳人選。事實上,如果我們認為所謂“最佳”就是要擅長談判、精通管理、熟知全球事務、洞察各種經濟制度的相互關係,那麼電視根本無法讓我們判斷誰比誰強,因為誰強誰弱主要還是取決於“形象”。但這並不是因為政治家們要醉心於表現自己的最佳形象,誰不想讓自己的形象好一點呢?如果誰不想讓自己的形象討人喜歡,那他一定有問題。但是電視損壞了“形象”的名聲,因為在電視上,政治家們給觀眾的不是他們自己的形象,而是觀眾想要的形象。這正是電視廣告對政治話語最大的影響。 為了理解形象政治怎樣在電視上發揮作用,我們可以用一個著名的廣告作為切入點,本章題目的前一部分就是取自這個廣告。我指的是史蒂夫·霍恩導演的貝爾電話的廣告,這個廣告鼓勵我們“伸出你的手去安撫某個人”。這個“某個人”通常是指一個住在丹佛或洛杉磯或亞特蘭大的親戚,離我們住的地方很遠,但每年我們都能在感恩節見到他。而在過去,這個“某個人”在我們每天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