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敗華夏後,他們也不能在此常駐,最後收益的也只有日本,因此另外七國會不會對華夏出死力就很難說了。
所以日本、印度都決定,在秦小白傾力與五胡大戰的時候,對華夏出手。
不過,日本和印度,一個不能一個不敢,直接對華夏宣戰,所以他們也都選擇打起了擦邊球,以期攪亂華夏的大好局勢。
首先是日本這邊,不知道他們用什麼方法,又再度挑動朝韓半島的戰爭,而且還是全面大戰。
然後日本藉由朝韓戰爭的由頭,向韓國丟擲橄欖枝,表示他們都拜在美帝這一個山頭下,又有朝鮮這一個共同敵人,應該互相幫助,願意支援韓國物資助其進擊朝鮮。
其實韓國一直都不怎麼喜歡日本,但奈何有一個更大的對手朝鮮在哪兒擺著,而他們又感覺不一定扛得住,朝鮮那狂熱的軍國主義。
同時也害怕,如果他們拒絕的話,日本會轉而找朝鮮合作,到時候前有狼後有虎,他們韓國就絕無生還的餘地了。
所以韓國在猶豫不久之後。最終還是接受了日本的支援。
而日本便藉此一個突破口,打蛇上棍,繼而不斷的拓展他們對韓國的影響。
最終在一番運作下來,讓韓國主動向他們請求支援,使得還未統一的日本,能夠派軍介入朝韓內戰。
面對日韓聯軍的朝鮮,自然是各種扛不住,分分鐘危在旦夕的節奏。
於是沒辦法的朝鮮,只好習慣性的向他身後的老大哥華夏求助。
而印度這邊似乎和日本是商量好了的一樣,不僅同時對華出手。其戰略部署都是一樣的,同樣對華夏使出了隔山打牛。
還沒統一的日本,是透過挑動朝韓半島的戰爭,間接向華夏發難。
同樣沒統一的印度,則是依靠觸發歷史劇情,印巴戰爭。
印度這次明面上的發難目標,是在其北方的一個名為巴基斯坦的國家。
歷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本為一國,後來在分家時,以及分家後都進行了多次戰爭。
印度在觸發這道歷史劇情後。便會使得兩國進入內戰狀態,印度藉此可破除國界限制,進攻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國力更一向遠不如印度,每次都被印度揍得鼻青臉腫。如果不是後來華夏照著巴基斯坦的話,恐怕早就被印度給滅掉了。
而也正應為如此,巴基斯坦可以說是國際上,華夏少有的鐵桿支持者。甚至比朝鮮還要鐵,被華夏人俗稱為巴鐵,可以被視作是華夏的天然盟友。
因此雖然印度發難的目標是巴基斯坦。但實際矛頭則和日本一樣,間接的指向了華夏。
……
“本子和阿三真心坑,偏偏在這個關鍵時刻給我添堵。”
看著送上來的朝鮮求救信,秦小白不禁以手扶額。
而雖然巴基斯坦還沒送上來求助信,但這個華夏唯一的鐵粉,他們自然更是不能坐視不理。
只不過,朝鮮和巴基斯坦,都是日本、印度給華夏設的套,無論他們救還是不救,結果都會是個坑。
如果救的話,不說他將華夏的兵力,基本上都投入了北方戰局,不好隨意抽身離去。
就算強行抽出一股大軍來,可巴基斯坦遠在西域諸國以西,等他們趕過去,恐怕黃花菜都涼了。
至於朝鮮那就更不用說了,和華夏倒是挨著的,但奈何他們的對手是日韓聯軍,華夏一旦救援朝鮮,就等同對日韓宣戰。
那便必然會如日本所願,在華夏還沒解決五胡亂華的殘血狀態時,將八國聯軍招來。
而如果不救援的話,那也是個坑。
因為到時候失去的不僅是兩個天然盟國,而是華夏的威信。
巴基斯坦是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