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互交錯又衝突的因子,有時是以傳統的保守民俗持續顯現,有時則以全面外來西化為主導,這種參差不齊的人文變革所造成的結果,無意間形成了臺灣社會中的“文化變遷”。一般的民眾並不以此為意,他們多半是順勢而行的老百姓。但是,在臺灣社會網路中最具影響力、主導性,又最能反映知識分子言行思維以及一般生活水平的中產階層持何種看法呢?他們是真的已確定了自己的方向?還是仍在與未來角力?
被重塑後的社會文化
1961年以後逐步進行的工業化,1970年代的快速經濟成長,這些努力的主要目標在於穩定與致富。其間雖伴隨著一些文化活動與政策,但在政治層次上並不是重要的,而且相關機構功能的發揮相當有限。因此傳統文化的價值在臺灣由於追求經濟的成就而被忽視;甚至被拋棄了,而產生一些新的文化特質。吳乃德:《中國人的心理系列》,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
在社會倫理上,年資、年齡、性別等歸附地位或與歸附地位有關的一些條件不再是倫理價值的主體,而改以能力主義為價值取向的基礎。這種現象不僅表現在一般社會運動和社會等級地位上,也表現在政治活動上,因而傳統的威權主義不復存在而強調競爭與能力。
在角色關係上,由於社會倫理關係的轉化,打破了穩定的傳統關係,神秘性、特殊性被拋棄,而由理性和一般性取代,亦即社會關係的建構根據個人的能力和成就來決定,因此社會流動加速;角色地位的變異性相對加大;此種現象亦表現在政治和經濟經營組織的系統上。
在家庭結構上;原有的以父子為主軸的家庭文化被打破了;明顯轉化為以夫妻為主軸的家庭模式; 傳統的角色權威如父權、夫權亦在快速減弱中;父母子女間走向平權主義;夫妻關係也注意到社會地位如社會階級、經濟收入等因素而調整彼此間的角色扮演。張苙雲等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綜述——90年代的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二》;臺北:社會學研究所,1998。
傳統的規範性文化對現階段的臺灣而言已難以適應,傳統的理想性文化亦面臨嚴重的挑戰。因為規範性文化系依據傳統的理想性文化而產生的,但當前臺灣在現代化過程中,顯然傳統的社會集體主義的理想性文化不再被重視,因而形成了實際文化與規範性文化間的衝突現象。“重新調適”遂成為必要。張苙雲等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綜述——90年代的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二》;臺北:社會學研究所,1998。
臺灣在內外環境的要求下接受了西方科技文明進行工業化,追求經濟成長。雖有其碩果,但卻仍須付出進行其他文化部門調整的代價。以臺灣既有的成就條件包括教育的、經濟的,均足以讓其在改革中走向新的文化模式。這種新的文化模式將是對傳統文化的省思、過去行為的檢視和進行去蕪存菁與涵化外來文化的結果。基本上,新的文化模式將是擴大的社會集體主義相容了地區或種族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多元主義文化體系。亦即:對所屬民族、種族、全人類和自然界關心的文化模式�實際性文化依然是功利的、競爭的、異質性的,在快速變遷中經過調整的或新設定的,新建構的法令規章與各種“軟體”的社會建設將足以使新的規範性文化產生;且將經常被討論與修改;以保持其適用性。現有的各種社會互動;無論政治的、組織內與組織間的、個人的;也會產生更高的彈性。
永不回頭的“文化變遷”
有人稱21世紀是一個後現代社會,有人說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社會,也有人將這個時代界定為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力量與本土文化互動的結果形成了:全球文化取代本土文化;全球文化與本土文化共存彼此間沒有明顯的融合;全球一致文化跟特定的本土文化融合;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