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延安府,距離首縣膚施(今延安市)二百餘里的黃龍山苜蓿溝,十幾頂帳篷沿著背風的山腳紮下,另有兩千多人沒有帳篷,只能在帳篷旁邊三五成團的聚在一起,抱團取暖。

韓趙氏同樣和幾個婦孺圍坐,她的兒子韓璋躺臥在她的腿上,眉眼緊閉。

一個老婦上前摸了摸韓璋的額頭,嘴裡衝著韓趙氏說道:“韓家娘子,這樣下去可是不成,不說燒壞了,恐怕連命都要丟了。”

韓趙氏向已經燒盡的篝火堆又靠了靠,眼裡垂淚哀聲道:“李大娘,這荒郊野外的哪有什麼法子。”

這處篝火原本是那些精壯的流寇取暖所用,等柴火都熄了這群婦孺才上來用尚有溫度的餘燼來取暖,可如今餘燼的溫度都要沒了,懷裡的兒子又惹了風寒,她們娘倆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韓趙氏原本和兒子一起在遼東,但她是妾室,遭到大婦的妒忌,因此她那個總旗的夫家無奈之下便將他們娘倆遣回了老家。

韓趙氏苦苦哀求,才為兒子爭取了個關中書院讀書的前程,可入學半年後,兒子返家探望卻不想澄城縣的王二殺官起了事,縣中紛紛響應,她們娘倆也一路被裹挾至此。

王二等人起事以後,便在白水、宜君、蒲城等地分掠,攻打縣獄釋放囚徒,擄掠百姓,現在跟著王二的流民現在已經不下兩千四五。

不跟著能怎麼辦呢?

連年大旱,赤地千里,種下去的糧食幾天就被火辣辣的太陽蒸熟了,秋天顆粒無收。

如今各地義旗頻舉,流寇擄掠、官府也不分青紅皂白的砍殺流民,拿流民的腦袋說是流寇,跟著流寇還能混個湯湯水水。而留在原地,要麼餓死,要麼被官軍砍了腦袋。

上一次吃飽肚子還是十幾日前的宜君,韓趙氏還記得那富戶囤積如山的糧食。以及,他們全家被擺在門前的腦袋。

“該殺!”

韓趙氏那時候心裡還暗地叫好,可現如今,自己的才不過十二歲的兒子,恐怕也命不久矣了。

被她稱呼為趙大娘的嘆了口氣:“肚子裡沒食兒,這天寒地凍地怕是扛不過去。”

韓趙氏解開衣襟,將兒子的頭完全的包裹了進去,隱約間還能看到一絲白淨豐腴,她今年也還未到三十,正是女人最好的年歲。

韓趙氏抬起頭,想找一些吃食,可漫山遍野地都是和她一樣搜尋的身影以及眼神。

此地雖然名為苜蓿溝,可一片苜蓿葉都看不見,甚至連樹皮都已經被裹挾的流民給剝了吃去。

韓趙氏失望地收回了目光,隨後又將目光落到了離她們最近的一頂帳篷處,那裡面正傳來陣陣笑聲,住著管著她們這一隊的小頭目以及幾個精壯的流寇。

她低頭看了看自己的兒子,隨後深深吸了一口氣。

她先用手背擦去眼角的淚水,又將臉上的塵土潔了一潔,對著眼前的李大娘和幾個婦人說道:“勞煩幾位大娘幫我照看下孩子,我去去就回來。”

李大娘知道她要幹什麼,也深深地嘆了口氣:“去吧,韓家娘子你放心。”

韓趙氏將懷中的韓璋抱給了李大娘,隨後站起了身子,再次整理了一番儀容以後,捋了捋頭上的木簪,似乎下定決心一般,向著那頂帳篷走去。

李大娘等幾個老婦,看著她那略顯瘦弱單薄的背影,皆盡默然。

“都是為了孩子……”

李大娘再次嘆了一口氣。

……

新年那一天,韓璋他們娘倆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一頂帳篷。

雖然都是用一些破布頭,碎衣裳搭起來,只能夠容納兩個人的小帳篷,可終歸要比露宿荒野要好很多。

子夜時分,韓璋仍瞪著眼睛,在幾口熱湯和半張餿餅子的支撐下,他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