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球形炮彈,藉由外層軟鉛塗層與膛線的精妙契合實現高速旋轉,極大增強了射擊精度與威力。雖然後來演變為現代圓錐彈頭,但彼時信管技術尚不完善。其炮彈約重 50 公斤(對應 110 磅炮),火炮採用後裝式設計,裝填便捷高效,無需大幅調整炮身角度,大大縮減了裝填時間,可實現連續射擊。炮身以鑄鐵鑄就,在保障強度的同時減輕了重量,整體效能遠超同類火炮。

在清朝時期,球形炮彈的設計原理與米涅彈相近,皆透過軟鉛塗層與膛線的默契配合達成炮彈旋轉。而阿姆斯特朗炮更是獨樹一幟的壓縮式炮管設計,部分炮管內徑先收窄後復原,發射時炮彈的鉛塗層在經過特殊內徑區間時被磨掉,確保炮彈與炮管口徑的精準匹配,從而大幅提升彈道穩定性。這一設計理念對 20 世紀的火炮發展影響深遠,1858 年,英軍更是將其列為制式裝備。

儘管受限於西山島當下的基礎工業水準,即將研製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在威力上較原版有所不及,射程約為六千米,炮彈重量僅為原版的 2\/3,但在這個時代,它無疑是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強大武器。按照規劃,未來將生產 150 毫米和 120 毫米兩種規格的火炮,分別作為戰艦的主炮與副炮。其中,150 毫米線膛速射炮重達一萬斤,炮彈採用圓錐體,彈體重量 45 斤;120 毫米線膛速射炮重 6000 斤,彈體重量 25 斤,射程可達五千米。射速在每分鐘8到10發,林振興與大炮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們圍坐一起,針對即將啟動的實驗製作展開詳盡研討與部署,從原材料的品質把控到製作工藝的精細要求,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周密安排。他們還根據化學研究所最新提供的火藥,對35毫米速射炮進行了改進,按照理論,改進後的速射炮射程達到一千米,威力比之前更加強大,未來被應用到戰場上,對魚雷和小型船隻有著極大的殺傷力,是艦炮的主要防禦武器。

隨著對各科研研究所視察的深入,林振興愈發深切地領悟到,西山島的科技發展恰似一幅正在精心繪製的宏偉藍圖。各個研究所猶如繪製藍圖的畫師,雖筆觸不同、色彩各異,但共同勾勒出西山島科技騰飛的壯麗前景。儘管前方荊棘叢生,技術難關重重,基礎工業的短板亦非短時可補,但林振興篤信,只要全體科研人員凝心聚力、砥礪奮進,必能在這片土地上開闢出科技繁榮的新紀元,讓西山島在歷史的長河中鐫刻下璀璨奪目的篇章。

在林振興的引領與支援下,東山島的船舶研究所內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那些經驗豐富的老船工們,憑藉著林振興所提供的珍貴後世資料,日夜鑽研,精心設計,終於打造出了兩款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新型海船。

其中一款海船形似飛剪船,它那流暢而修長的船身線條,彷彿是大海賦予的靈動身姿,專為追求極致速度而生,被賦予了“驅逐艦”這一充滿力量感的名號。而另一款則參照風帆戰列艦的樣式,在規模上卻更為精巧,僅有 2000 噸的排水量,雖小巧卻不失威嚴,被命名為“護衛艦”。在過去的一年多時光裡,工匠們揮汗如雨,精心雕琢,如今各有十艘即將榮耀完工。

然而,船舶研究所的腳步並未停歇,他們的目光已然投向了更為宏偉的目標——鐵甲艦。此刻,鐵甲艦的設計工作已漸近尾聲,那繪製在巨大圖紙上的藍圖,凝聚著無數人的智慧與心血。這艘即將誕生的鐵甲艦,船體以堅實的木頭為基礎,外層精心鑲嵌著一層厚重的鐵甲,仿若一位身披鎧甲的勇士,屹立於波濤之上。其 8000 噸的排水量,更是彰顯出它在這個時代無與倫比的霸主地位。

林振興深知,這些新型戰艦的誕生只是開端,唯有為其配備強大的火力,才能真正使其在海上稱雄。於是,計劃在這三種艦船上分別搭載數量各異的 150 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