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東山島的工業園區,眼前的景象彷彿將眾人從農業社會瞬間拉進了工業社會。園區內,一棟棟牆體由青磚壘砌白灰抹面的廠房,規劃整齊有序,每個廠房寬20米長40米,道路寬敞橫平豎直,許多四輪運貨馬車來回穿梭,貨物運輸通道與人員通道用木柵欄相互分離以免驚到馬匹,既保證了運輸的高效,又確保了人員的安全。

眾人先是朝著輕工業園區行去,一路上,林振興向沈如嫣幾人介紹著園區的大致規劃和各區域的重點所在,夫人們聽得認真,眼中滿是好奇與期待

他們進入第一座已經投入使用的紡織廠,廠房的內部建築風格簡潔而實用,一樓層高5.5米中間每隔十米便有一根60公分直徑的水泥柱,沒有辦法,現在的建築材料強度達不到要求,只能在廠房的中間做三根支撐柱,好讓二樓的樓板的主樑剛好搭在三根支柱上,主樑採用的是直徑65公分的松樹,每根長十米,為了增加其承載能力,林振興還借鑑了後世懸索橋橋樑的原理,在其下方拉上兩根42毫米粗的鋼筋,在兩頭一米的地方開兩個42毫米的孔,斜斜的通到頭尾兩端,這樣鋼筋就可以穿出,然後墊上厚實的鋼板作為墊片用螺母上緊,而鋼筋和梁中間的位置,用一節直徑一米,厚度60公分的木樁橫著擺放作為支撐,到了離中心點兩米的位置,又用一節直徑60公分,厚度50公分的木樁同樣橫著擺放,使斜拉的鋼筋形成一個類似懸索橋的U型狀態,工程師們做過實驗,這種設計的主樑可以承重幾萬斤,而不會斷裂,接著用以支撐樓板的梁全部採用中間直徑一尺的松木作為枋梁,兩根枋梁間距一米五,然後再鋪上一寸厚的松木板,這樣就形成了二樓的地板。廠房的一側,一個斜坡通向二樓,雖然斜坡有點陡,但是依然可以將小車推上去,主要是為了方便貨物的上下樓運輸。整個一樓有7臺紡織機此刻,幾十名女工正在圍著紡織機忙碌著,換織機織出的白布潔白細膩,寬度達到一丈,每小時可支出兩丈長的布料,這個效力對於這個時代來說簡直不可思議,紡織機的動力來源於斜坡樓梯底下的一個騾馬間,目前的蒸汽機還沒有量產,暫時只能由騾馬代替,動力輸出透過齒輪和連桿,在中間的地上開了一個凹槽,然後在這個凹槽裡面安上軸承座,一根經過較直的鐵棒穿過中間然後再安上皮帶輪,給每一臺紡織機提供動力,看著忙碌的廠房和轟鳴的機器,幾位女子震撼不已,這就是相公說的工業的魅力嗎?這裡生產一天夠普通的織女忙上一年不止。

參觀完一樓,又透過斜坡來到二樓,整片輕工業廠區的二樓,一般都是鞋襪被服生產廠房,二樓的廠房內完全沒有支撐住。主要由於,屋頂採用了木結構三角懸架支撐橫樑,可以加大橫跨的距離。而這些構成橫樑的木材,都是採用生長在山坳處的松樹,在農村山裡生活過的同學肯定都知道,長在山坳處的樹木比長在山脊上的樹木要高,那是因為山坳處的陽光有限,所以樹木爭先恐後向上生長,爭取能夠獲得更多的陽光照射,所以這種樹木長得又高又直,是製作這種大跨度橫樑的最好木材,三角懸架底下的一根直梁,長20米,直徑40厘米,兩根斜上相交的木材,直徑達到45公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底長20米高4.5米,的等邊三角形,三角形的中間再採用20公分的木頭,利用三角穩定結構作為支架,使整個三角懸架變得更為牢固。這種三角橫樑每五米放置一個,相互間還要用斜拉的方式進行加固,然後斜坡用18到20公分的木頭作為橫樑,上面再釘上兩公分厚的木板,木板上再釘上三公分的木方,間距30厘米,然後蓋上自己生產的琉璃瓦,這種琉璃瓦結構堅固,能夠抵擋冰雹的襲擊,光滑的釉面不容易儲存雨水流水性相當好,最終廠房的總高度為12.8米。

二樓廠房裡的女工們精心裁剪、縫製著各類衣物鞋襪,這些產品大多出自沈如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