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辯法由洪辯大師擔任主辯方,接受了來自各方的挑戰,場面之熱烈是李高興從未經歷過的。

對於洪辯大師的救世思想,無人能夠輕易駁倒。

大會持續了三天三夜,所有人都為之折服。

直到各地的教徒紛紛散去,大會才接近尾聲。

在這三天三夜裡,洪辯大師始終紅光滿面、神采奕奕,絲毫沒有因為長時間未進食而顯得疲憊。

辯法大會結束後,李高興來到洪辯大師的禪房。

門口的小和尚幾乎都認識李家的李高興,因此放他進去。

此時,洪辯大師端坐在禪房的榻上,與往日無異,只是脫去了身上的閃光袈裟,換上了一身佛門素衣,嘴角的微笑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信任感。

雙目微閉的他彷彿已經入定。

看到這一幕,李高興雙手一鞠,略帶歉意地說道:“不知大師已經入定,弟子冒昧來訪,實在有罪!”

“張施主言重了,佛門大開,本就是為世間疾苦之人敞開,何來罪過?”洪辯大師緩緩睜開眼睛,走下榻來繼續說道,“貧僧雖身處佛門,卻深知世間疾苦,卻無能為力。

眾人皆知佛法,卻不能自救,這是何道理?”

“弟子才疏學淺,對佛法一知半解,實在不知自救之法。”李高興謙遜地回答。

“張施主,沙州一帶的百姓雖然脫離大衍朝已久,但他們始終嚮往大衍朝,這是為何?”洪辯大師問道。

“弟子愚昧,請大師明示。”李高興回答道。

“世間萬物皆有善惡之分,佛教本就以揚善為宗旨。

只可惜佛門在南蠻毫無立足之地。

南蠻王室抑制佛教的發展,就連他們佔領的河西一帶也不能倖免。

南蠻本教無道,實屬大惡。

貧僧雖身處佛門尚且不能忍受,更何況百姓?”洪辯大師感嘆道。

“如此說來,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施政者,而與佛法本身無關?”李高興若有所思地問道。

“正是如此。先朝武帝曾滅佛,結果不得善終,為天下萬民所唾棄。”洪辯大師點了點頭。

水有載舟之力,亦有翻船之險。

佛法旨在弘揚善行,若無佛,則善念難存。

師父的教誨深刻,我心悅誠服。

然而,我曾聽聞南蠻佛教歷史悠久,為何還會受到統治者的限制呢?

自南蠻建國以來,佛教便已廣泛傳播。

但那裡有一種古老的本教,其教義與佛教普度眾生的理念相沖突,深受南蠻當權者的青睞,因此佛教長期未能得到重視。

歷史上的教訓如武帝滅佛,南蠻人難道未曾從中學習嗎?古人未能從自身錯誤中吸取教訓,今人哀嘆古人的不幸卻不引以為戒,恐怕後人也將為今人的疏忽而嘆息。

這正是杜牧在《過秦論》中的名言,每一句話都直擊人心,令人深思。

施主李高興,世間萬物皆有苦難,只要心中存有善意,佛將助你一臂之力。

弟子銘記於心!就此告退!

說完,李高興恭敬地合掌離開禪房。

雷音寺的鐘聲悠揚傳來,僧侶們則從容地在寺廟裡走動。

看著人們不斷進入大雄寶殿,李高興也隨人流走進了殿堂。

踏入殿內,他立刻被眼前的金光四射的大佛像所震撼。

殿內的香菸繚繞,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信徒們依次跪在蒲團上祈禱,這一幕可以視為向善者對佛的敬意與自我反省。

李高興在殿內徘徊一圈,回憶著洪辯大師的話語,內心逐漸堅定了某個決定。

回到家中,夫人索婉秋正與兩位丫鬟坐在椅子上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