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洞挖到這裡之前,這建築全是被密封在山體內部的,根本沒有進出的路。

要知道這裡可是偏遠山區的不毛之地,這無論如何都不合理。

建築內部面積大約兩千平米,稀稀拉拉放著不少青銅器、瓷器還有石器。

作為專業的考古學家,當然第一時間會選擇鑑定文物的年代。

組成考古隊的一共有十幾人,除畢延勇、谷超華外,還有國家文物局和當地文物部門的,都是有著幾十年考古經驗的老學者。

一般的古董文物,在他們這些人面前,基本連碰都不用碰,就能看出具體年代。

可是面對眼前的古物,眾人都傻眼了。

因為這些古物不符合任何年代文物的特徵。

如果非要歸類,更像是商周時期的。

考古圈子外的人大概不知道,商周時期因為時代久遠,這個時代的古物已經不能算是古董了,只能稱其為文物。

不過那個年代的出土文物都粗糙撿漏,即便是赫赫有名的司母戊鼎以及大盂鼎等,其實也相當的粗糙。

可是眼前奇怪建築內的青銅器明顯很是精緻,而且幾乎沒有生鏽。

當時就有人提出,這並不是典型的青銅器具,而是一種青銅為主的合金。

後來經過檢測,也驗證了這種猜測是正確的。

經過一番簡單的檢視,有人提出這些古物存在的年代可能比商周時期還要早很多年。

要知道在國際上,商朝是我國被承認的最早朝代,如果比商朝還要久遠很多,那就是原始部落時代。

那個時代的人,即便是已經擺脫了茹毛飲血,也不可能有製造出眼前這些古物的能力。

這就好比讓清朝人制造航天母艦,都不能算強人所難了,分明是瞎扯淡。

在建築內,除了大量不合理的古物,牆壁上的奇怪壁畫也引起了考古隊的注意。

這些壁畫雕刻得栩栩如生,而且十分清晰,這本身已經不合理了。

當時考古隊的條件比較簡陋,煤炭礦工隊照明裝置也相當一般。

再加上這一路的奔波,大部分考古隊員的年齡偏大,折騰了一陣後,這支考古隊的隊長就讓大家原地休息。

當時,谷教授和畢延勇緊挨著坐著,和其他人一樣,在低聲交流對眼前所見古物的看法。

當時畢延勇還瞅了一眼自己父親——他父親站在一面石壁前,在仔細看壁畫。

知道父親好奇心極重,見到這樣的東西,肯定“望眼欲穿”。

倆人交流了幾分鐘,等畢延勇再次抬頭時,就發現自己父親已經不見了。

:()午夜雜貨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