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時突然肚子疼得厲害。

剛好遇到天心永樂禪寺的一位和尚,給了他一杯由寺廟自制的茶喝下後,疼痛很快緩解了。

丁顯高中狀元之後,特地回到武夷山向那位和尚表達感謝之情,在詢問該茶葉的具體情況時,和尚將身上穿的紅色袈裟披在了幾株茶樹上繞了三圈以示祝福,自此以後,“大紅袍”就有了名號。

那麼,位於武夷山九龍窠風景區內的23株大紅袍有何獨特之處呢?

原來,這六棵茶樹各自都是獨一無二的品種,從種子長出,其葉形和發芽期各不相同,堪稱稀世珍寶。

由它們製作而成的茶葉不僅香氣濃郁令人稱讚,還富含很高的營養價值如茶多酚、茶多糖與茶氨酸等成分,具備防癌、降低血脂、提升記憶力等功能,因而受到極大追捧。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當地政府就已經派出部隊保護這幾棵樹;新國家建立之後,則長期僱用了一戶家庭負責看護大紅袍母樹。

2000年,大紅袍母樹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並收錄於《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為加強對這六株稀有茶樹的保護力度,武夷山政府甚至在2003年為其投保了一億人民幣。

相關報道顯示,最後一次採摘大紅袍母樹上的茶葉是在2005年的5月3日,共收集到了20克幹茶並被正式轉交給了國家博物館收藏。

自2006年起,不再允許任何人摘取任何一片來自這些古樹上的葉子,同時派遣專門的技術人員對這些茶樹實施專業養護,定期記錄健康狀況,並安排武裝力量不定時巡檢視守。

歷史上有沒有銷售過大紅袍原版茶葉?它的價值有多高?

實際上早些年在市場上還是能夠買到大紅袍母樹所製茶葉的,但由於其地理位置偏僻難摘加之處理過程繁瑣費時導致成品價不菲。

1998年首屆武夷山茶文化節期間,一位澳大利亞房產大亨花15.68萬元拍得了20克正宗大紅袍。

到了2005年的上海國際茶文化展銷會上同樣分量的大紅袍賣出了19.8萬元;

同一年內第七屆武夷山茶文化節上成交價格更高達20.8萬元\/20g,相當於每公斤超過五百二十五萬元人民幣,這是最後一次公開售賣大紅袍母樹所產茶葉。

………………

因此現在即便再有錢也很難再品嚐到純正的大紅袍滋味。

這一天清晨,劉建棟如同往常一樣例行巡查大紅袍母樹的健康狀態。

身為這片珍貴遺產專職管理者的他,不但對泡茶飲茶很有心得,對於如何護理樹木亦頗有研究。

“病情似乎越來越糟糕了……”

盯著這幾株逐漸病弱的老樹,劉建棟眉頭緊鎖不已。

自從進入夏季以來,幾顆原本鬱鬱蔥蔥的大紅袍葉片表面卻漸漸出現了褐色斑點。

不僅已經停止生長,連嫩芽都見不著一根。

倘若僅僅影響收成或許尚且算不得最嚴重的,透過精心調理總能找到恢復生機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