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字。
以前不理解為什麼這茶器那麼小。看見草莽的人拿了這玲瓏的器皿,不僅他自己覺得尷尬作態,我們在一旁也會忍俊不禁。後來真正開始喝茶,才發覺若器皿龐大,茶香散發得非常快。不僅烏龍是這樣,綠茶也如此。
綠茶性淡,用小些的杯子似乎喝五泡還能有茶味,而大杯子,第三杯就已經滋味寡淡了。《茶經》裡就曾說,“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淡。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明朝的許次紓在《茶疏》中也說:“茶注宜小,不宜過大。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的確如此,用大杯泡茶,由於水的熱載量大,容易把茶葉燙熟,使茶湯失去鮮爽味,有時候甚至會逼出苦澀的口感來。
一大杯茶,除非渴極,否則誰也不會一飲而盡,況且茶湯滾燙,也不可能一古腦地胡喝。若晾涼些,小杯來得快,一啜而盡,水不留底。要是等那大杯晾得溫度合適了,味道也就老了。
想那花茶為什麼可以用大杯泡,並非那茶經得起浪大港深,而是因為花香可以持久。除此之外,浩大茶器,於茶真是一種浪費了。
而單單杯盞的這個“小”字,令我不由地要心生讚歎!
彷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甘願做微小的部分,不求大,不求人知,不求功業顯赫,只安心於那卑微,安心於腳下眼前,安心於只把本分事、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做好做紮實。 這卻不是容易的事。
所謂立大志,做大事,已經成了小時候每個孩子都容易被教導的話。卻不知道,立大志,做小事,才是中肯切實。
我們看到,特蕾莎修女實踐了做微小的部分。她說我等不及社會完善了,我也等不及進到會堂裡去演講救助貧苦的人,因為我眼前的這個倒在路邊的窮人,他只需要一杯水、一碗粥,我能做的事情就是這麼小,這就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這就去做。
我們也看到,印光大師實踐了做微小的部分。直到今天,當各旅遊勝地多開展建大佛、蓋大廟的比賽時,蘇州靈巖寺,印光大師圓寂前安住的寺廟,仍然那麼小,那麼簡樸。大師生前,曾再三地言明,不要擴建,不要修繕,除非它要塌了,否則不要動干戈於外圍,只一心做本分事為要。而就是在這樣安分守己,安於在“小”的精神裡深度完善自身的環境裡,寺廟常住僧人多達三百餘人。為求真道法,不見冠冕堂皇。
而對於那些大的、好的、名譽的、張揚的,因為我們有緣有福端起了這小巧的茶杯,都要心生警惕。好大喜功,攀龍附鳳,誇誇其談,飄飄其然,都是拔著頭髮想離開地球——與道甚遠,終將墮落。
小滿來把盞(2)
漢朝曾有一位長安隱士,名叫韓康,他以在終南山採草藥為生,因其言無二價而漸為人知。當他後來發現連普通的村婦都知道言無二價的韓康後,乾脆連名字都換掉,徹底隱沒于山林之中。
凡移人心志的,若沒有足夠的本事做個不動尊,那麼真的是要知幻即離。
由是忽然想起我們二十四節氣裡的小滿。小滿這個名字,不像春分秋分,也不像中秋大雪,可以顧名思義。農書上說,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徑 60°時為小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這個名字起得真好。小得盈滿,小而知足。
而小滿的意思,還不僅僅在於此。當是此時,全國北方地區的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完全成熟,約相當於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這個時候最適宜做的事情是抓緊對麥田蟲害的防治,預防乾熱風和突如其來的雷雨大風的襲擊。在南方,宜抓緊水稻的追肥、耘禾,促進分櫱,抓住晴天進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