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段興智選列都闡

(今昆明)企圖募兵抵抗。元軍攻下大理後,驅兵直追,大理國布縷

(國相)高泰祥在姚州戰死,國士段興智被俘,歷時300餘年的大理國到此滅亡。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讚道:“吾觀從古用兵,出沒恍惚,不可觀睨者,無如蒙古忽必烈滅大理也。自臨洮徑行山谷二千餘里,金沙江濟,降摩狄

納西)人大理。”滅了大理國後,忽必烈採納劉秉忠建議,改變了過去屠城的做法,而改為安撫,使“諸方人民遂定安”。

元世祖忽必烈滅大理後,又統一了雲南37部。隨後,又在雲南建立了行省,並以雲南作為根據地,以高屋建領之勢,一舉滅了南宋政權,完成了統一祖國的大業。據楊慎《滇載》記載:“元既滅段氏而有其地,得五城八府,蠻部三十有七。設大理都元帥府,仍錄段氏子孫世守其土,赦興智,封為摩珂羅嵯,管領八方。興智死,元季亂,中原多故,段氏復據之,於是有十一總管出焉。”至今忽必烈在大理的遺蹟頗多,大理城西北蒼山蘭峰之麓無為寺內的翠華樓,為忽必烈攻大理時下榻的地方,又叫“駐蹕樓”,寺前松林繁茂,是大理著名的風景區之一。

1253年,忽必烈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在這裡他重用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蒙古汗位之爭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1256年,忽必烈修建開平城(今內蒙正蘭旗東),作為他統治的基地,勢力不斷發展。

1257年,蒙哥為效法其祖父成大業而享盛名,親自率軍攻打南宋,留其弟阿里不哥守和林。一年之間,蒙古軍長驅而下,宋四川各地守軍,相繼敗降。

1259年春,蒙哥率軍攻打合州(四川合川),宋合州守將王堅憑釣魚城堅守,蒙軍連續進攻數月不能破,天氣炎熱,軍中疾疫流行。蒙哥親自領兵到城下猛攻,為矢石所中,蒙軍敗退,蒙哥不久死去。此時忽必烈正在湖北作戰,得知蒙哥死訊,馬上渡江包圍了鄂州。

這時,忽必烈妻弘吉刺氏自開平遣使臣來,密報阿里不哥在漠北圖謀繼承汗位。忽必烈在軍前召集他的將領、幕僚商議。郝經說:“大王雖然素有人望,且握重兵,但是不知道海陵王的故事麼?倘若他(指阿里不哥)自稱受遺詔,便正位號,下詔中原,大王要回去還能行嗎?”郝經建議:“斷然班師,亟定大計,銷禍於未然。”廉希憲說:“殿下太祖嫡孫,而且收召才傑,悉從人望,率土歸心。願速還京,正大位以安天下。”忽必烈命廉希憲先行,觀察事變。又命他前往賜宗王塔察兒飲膳,乘機提出擁立忽必烈的建議。塔察兒贊同此議,願首倡推戴。

1259年底,忽必烈許宋議和,自己輕車簡從北返,駐燕京近郊。1260年3月,他返回開平,召集塔察兒等宗王大將,即在開平舉行選汗大會。忽必烈弟末哥、東道諸王塔察兒、移相哥(哈撒兒之子)、忽刺忽兒(成吉思汗弟哈赤溫子)、爪都(成吉思汗弟別裡古臺孫),西道諸王合丹(窩闊臺子)、阿只吉(察合臺子)等擁立忽必烈(元世祖)即汗位。

按照蒙古傳統慣例,選汗的忽裡勒臺應在鄂嫩河、克魯倫河之地舉行,而且必須有各系宗王參加。忽必烈在漢地自行集會選汗,顯然與傳統不合,而且有些宗王未前來出席。這時,阿里不哥留守和林大斡耳朵,蒙哥死後監國。忽必烈自立為汗後,阿里不哥利用這一時機,也隨即在和林舉行大會。蒙哥諸子阿速臺、玉龍答失及察合臺系宗王數人,擁立阿里不哥為汗。兩汗並立,隨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