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的通用科目和專業教學培刮都在這裡完成,教員就是這些各院所的大才們,以後人才多了,他還要聘任專門的教授學者們任教。宋哲武這是在為他的未來人才培養計劃打基礎。
在工程學院成立機械裝備研究所。郭文淵兼任任所長、總工程師,主要負責第四路軍軍民兩用的機械裝置的製造及仿製。
正式成立物理研究所,鄭大章任所長。同時把各研究所的所長和主要研究人員的軍銜統一晉升至上校。
對於新來的這些學生兵,特別是有著大學學歷的新兵,幾個師旅長都垂涎三尺,都私下找到負責部隊整編和新兵分配的陶蓉和李文田,想要多要一些。
沒辦法,這個時候有文化,特別是有大學問話的人太少了。第四路軍雖然很重視文化學習。所有戰士都要進識字班,識字率達不到要求的不得提幹,哪怕是班長也不行,經過這幾年的掃盲,老兵裡已經沒有文盲了,可是多數人也就是能寫書信看命令。
只是,這些人的小動作很快就因宋哲武的一道命令不得不停止了。
宋哲武嚴本各部隊都不得打那些學生兵的主意,除了司令部參謀部、教導總隊軍官大隊挑選一批堅決要求成為軍人的大學生外,所有來投軍的大學生都要交給各個科研院所。這些科研院所的現有研究人員不僅要搞科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帶學生,進行教學培養人才。宋哲武要把這些大學生都培養成各學科的專業人才,部隊缺人,他的那些寶貝研究所更缺人。
剩下的中學以上學歷的學生一部分交給工程學院深造,剩下的和新兵中力歲以下識字的都交給伍進的空軍總隊,作為飛行員培養。
這個時候的飛機遠不像後世那樣複雜。需要較高學歷才能掌握。這時的飛松因為航速和飛行高度都很低。對飛行員的身體素質要求也遠沒有後世那麼高,只要沒有眩暈、高血壓和心腦疾病的都可以勝任。所以宋哲武並沒有把他迫切需要的,而他又很少的最好的稀缺人才資源交給伍進。
雖然經過這樣大規模的整編。可新兵還是剩下了不少,這是因為除了宋哲武在東北招了數萬新兵,簫國棟在沫源也招收了2萬多人,主要是陝西和豫西的災民,當然也有不少各地的學生受滿洲里大捷和收復外蒙的影響,直接找到了徠源要求參軍。
災民們大量自動到沫源來投軍,還是得益於宋哲武在漢口的所作所為。因為當時第四路軍在漢口招收災民當兵是要照顧他們的家人的,所以來的災民們都是拖家帶口的來的。這讓宋哲武和簫國棟等第四路軍核心人員是既高興又擔憂。
高興的是,他們第四路軍不僅是現在,就是以後也再不會為招兵發愁。當然,前提是第四路軍招收災民當兵的規則不變;擔憂的是。他們沒有那麼多編制。無法完全安置這些人。而且這麼些人湧入太行行署的轄區,讓本來就產糧不多的這個山區糧食不足了。
而且。這些災民幾乎都是身無長物,要安置他們不僅僅是糧食的問題。還要幫他們解決住處問題,而這些都是要花錢的。
好在第四路軍的軍餉很高,只要災民家中有一人當兵,全家就不會餓著,所以到泳源的災民雖多,可是並沒有發生什麼騷亂,甚至也幾乎不需要宋哲武做很
由於這些災民的大量湧入。沫源乃至整個太行行署地域還因為人口的增多。創造了許多商機,本來就商賈雲集的沫源又吸引來了許多商人。這讓整個太行山區顯得充滿活力和生機。
只是為了維持這個對宋哲武利害參半的規則,宋哲武現在必須要妥善解決所有來到浮源投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