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作者及助修人員:

主修:司馬光(1019 年 - 1086 年),字君實,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不滿王安石變法,熙寧三年(1070 年)自請離京到西安任職,後居洛陽十五年潛心修史。司馬光除《資治通鑑》外,還著有《司馬文正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等。

助修:協助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的主要有劉恕、劉攽、範祖禹三人。劉恕另著有《通鑑外記》《十國紀年》;劉攽另著有《東漢刊誤》《五代春秋》;範祖禹另著有《唐鑑》《帝學》等。此外,司馬光之子司馬康也參與了部分撰修工作。

4. 撰寫背景:

社會環境:宋朝建立後採取“重文抑武”國策,文化、科技和工商業發達,刻書業興盛,朝廷徵集了大批書籍,培育了大量文化人才,編印了多部大型圖書,重新校刻了系列史書,為史書編撰創造了良好條件。

時代需求:中唐至五代十國的歷史教訓以及北宋中期的積貧積弱,促使統治階層和知識階層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史學家們希望總結歷史經驗為現實服務。

個人志向:司馬光嗜好史學,認為人君要治理國家不可不讀史書,遂立志編寫一部簡明易讀、貫通古今的史學著作,而英宗、神宗等皇帝對他修書也給予了大力支援。

5. 內容概要:

重點內容:所記史實主要以政治、軍事、民族關係為主,尤其偏重於政治和軍事,具體包含了“君道”“臣誼”“國是”“民情”和為官之本、治學之途、做人之道等多方面內容。詳細記載了歷朝兵、刑、禮、樂等方面的政治舉措和重大政治事件的發生、發展和影響,歷次重大戰爭的成因、經過和結果,以及田制、賦稅改革及攸關民生苦樂的其他重大事件。

敘述方式:以時間為順序、以事件為核心,透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撰述,記錄了各個朝代、各個國家興衰遞變的過程和人民群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存狀況、鬥爭情況。書中還選錄以往史書的評論,並以“臣光曰”形式發表評論,表達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治國理政的意見。

6. 歷史影響:

史學價值:《資治通鑑》以其體系龐大、貫通古今、史料豐富和鮮明的鑑戒史觀,被譽為中國古代獨堪與西漢司馬遷《史記》相媲美的史學巨著,司馬光與司馬遷並稱史壇“雙司馬”,兩書並稱“史學雙璧”。它為後世的史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和獨特的史論,促進了中國史學的進一步發展。

思想影響:其蘊含的國家治理思想和歷史借鑑意義對於後世的政治家和學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他們思考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參考。

文化傳承:它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的文化傳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並且其故事和思想也對文學、藝術等領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