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倫敦皇家海事博物館。

\"這是一份相當驚人的發現。\"時任館長的威廉·貝克特教授舉起手中一封泛黃的信件,對著面前的年輕訪客說道。這位來自劍橋大學的東方學者叫李明,他追尋\"雙子海圖\"的蹤跡已有三年之久。

\"這封信真的是出自卡洛琳娜·德·席爾瓦之手?\"李明仔細端詳著這封用古西班牙文寫就的信件。

\"毫無疑問,\"貝克特說,\"筆跡經過多位專家鑑定。這是她在1680年寫給馬德里航海學院的最後一封信。\"

陽光透過彩繪玻璃窗斜射入館,在陳列櫃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貝克特小心翼翼地展開信紙,開始朗讀:

\"親愛的安東尼奧院長:

當您讀到這封信時,我或許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整理那段不可思議的經歷。有人說那是幻想,有人說那是神蹟。但我知道,那是比現實更真實的歷史......\"

李明聽得入神。作為一名專門研究17世紀海上貿易史的學者,他對\"雙子海圖\"的傳說再熟悉不過:兩個來自不同時空的人,如何在大航海時代改變了歷史的程序。

\"......那些質疑的聲音從未停止。\"貝克特繼續念道,\"他們說,一個來自未來的人,怎麼可能在17世紀留下如此深遠的影響?但歷史就在眼前:改良的航海儀器、革新的貿易制度、連線東西方的航線網路,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證據......\"

李明走到窗前。博物館的這個展廳專門用來陳列\"雙子時代\"的文物:一架經過改良的六分儀、一本手繪的《太平洋航路圖》、幾枚帶有特殊標記的航海銅章。每一件都閃耀著不屬於那個時代的光芒。

\"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貝克特從檔案櫃中取出一個精緻的銅製圓筒,\"這是去年在臺灣的一座古老燈塔裡發現的。\"

圓筒開啟後,裡面是一張密密麻麻的手稿。那是一份航海日誌,記錄了1662年至1665年間東亞海域的重大事件。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一段預言:

\"當第二個世紀的曙光來臨之際,人類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鐵甲鉅艦將取代木帆,蒸汽之力將戰勝風帆。但切記:海洋永遠不該成為分裂的源頭......\"

\"這預言......\"李明倒吸一口冷氣。這段話精確預見了19世紀的工業革命對航海業的影響。

\"還有更驚人的,\"貝克特從書架上取下一本厚重的航海志,\"這是1899年——也就是今年最新發現的記載。據說是馬丁·岡薩雷斯的私人日記。\"

日記的扉頁上寫著:\"謹以此記錄獻給那些仍在尋找真相的人。\"

貝克特小心翼翼地翻開泛黃的紙頁,開始朗讀:

\"1665年8月15日,風暴過後的第三天。我始終無法忘記那天在燈塔上看到的景象。當雙子座的星光照亮海面時,一艘從未見過的奇怪船隻短暫出現在海平面上。它通體漆黑,沒有桅杆,卻能在水下航行......\"

\"潛艇!\"李明驚撥出聲,\"他描述的分明是潛艇!但那個時代怎麼可能......\"

\"繼續聽下去,\"貝克特神秘地笑了笑,\"更有趣的還在後面。\"

\"......李先生曾經告訴過我,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會發明出能在水下航行的船隻。當時我以為那只是天方夜譚,直到那天親眼所見。更令人震驚的是,那艘黑色船隻上似乎有一個人,他的面容......與李先生年輕時一模一樣。\"

李明感到一陣暈眩。這段記載彷彿在暗示,李修然的消失可能與未來有關。但如果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