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繼續瀏覽著光腦上的功能,從日常的工作日程管理,到與全球各地的朋友進行即時視訊通話,再到接入城市公共服務系統,

如預約無人駕駛計程車、查詢天氣預報、甚至是線上購物,一切操作都流暢無比,彷彿整個世界都掌握在他的指尖之下。

然而,正如光腦所展現的雙重性,它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無形中束縛了人們的行為。

光腦內建的AI系統,不僅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更擁有超乎想象的判斷力,能夠精準識別使用者的意圖與行為模式。

一旦檢測到異常,便會立即啟動預警機制,甚至直接與網路交警聯動,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安全。

比如你想在光腦上瀏覽什麼不良的小網站,那麼白礪可以誠心的告訴你,那是基本上不可能的,只要稍微涉及賭,毒,黃的內容,那麼就絕對不可能發出去。

白礪的目光在光腦那晶瑩剔透的螢幕上稍作停留後,轉而望向這片被高科技精心雕琢的都市景象。

高樓林立間,穿梭著各式各樣的無人駕駛交通工具,行人則大多低頭沉浸於各自的光腦世界中,偶爾抬頭,也是透過智慧眼鏡與虛擬世界進行著互動。

他心中不禁生出幾分感慨,這樣的未來,既便捷又高效,卻也讓人與人之間多了一層無形的屏障。

“相比之下,手機的身份識別功能就顯得那麼原始,充滿了操作空間。”

白礪喃喃自語,思緒飄回了那個手機尚未被光腦全面取代的時代。

那時的手機,雖然也具備了指紋解鎖、面部識別等安全功能。

但相較於光腦的資訊素解鎖,其安全性和便捷性都顯得遜色許多。

更重要的是,手機的身份識別往往依賴於硬體層面的驗證,而難以觸及到使用者更深層次的個人資訊與行為模式。

手機從最初的數字密碼,到後來的指紋解鎖,再到風靡一時的面部識別,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標誌著人類對於安全與便捷的不懈追求。

然而,正是這些看似簡單的技術演變,為駭客和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

他們利用各種手段,繞過手機的安全防線,竊取使用者的隱私資訊,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當然,光腦也並非完美無缺。它強大的功能背後,隱藏著對個人隱私的潛在威脅。

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時,維護使用者的隱私權,成為了科技界和法律界共同面臨的難題。

不過,這些也不是白礪該操心的內容,他只知道“光腦方便”,而手機,從某種程度上更加方便罷了。

而且現在光腦也只是在排名前五十的生活區中流行罷了,畢竟其發明的時間也只有三年不到罷了。

現在大多數人還都是用的手機,就算不用也會買一臺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