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以六萬兵馬擊敗二十萬刺塔騎兵,並且擒獲了超過數萬的俘虜,元起再次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蹟。數萬刺塔人,甘心丟掉武器請降,除了元起長久以來積累起的威望,讓他們生不出抵抗之心外,還有另外的原因在內。不少人是被部族首領們挾裹來的,他們本就不是心甘情願踏上戰場的,現在各個部族的首領,已經被斬殺殆盡,元起又善待俘虜,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他們相信元起不會殺掉自己,就以刺塔俘虜為例,只要是投降後肯接受漢化,遷居內地的,元起非但不會殺他們,還會給他們一筆安家費,讓他們到內地更好地生活下去,能夠告別艱苦的遊牧生活,也是促使這些俘虜甘心請降的原因之一。要知道,今冬的雪,比較大,能有飯吃,不會送命,這就足夠了。很多刺塔人本就想遷居內地,可惜沒有機會,這場戰爭,與其說是要命,不如說是救命。
經過戰後的清點。在這一戰中,刺塔戰死的將士,達到了四萬多人,天歸軍等三隻精銳部隊仗著鎧甲堅固,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損傷,加起來來也只不過是損失了一千多人而已。對這些精銳的死亡,元起雖然心痛,但還在可接受接受範圍之內。相對於精銳部隊,張沖和徐擋帶領的新兵。卻出現了較大的傷亡。儘管張衝、徐擋都是當世名將,但他們也不能代替每一名新兵去戰鬥,在戰火和生死之間的洗禮下,四萬新兵死傷高達一萬五千人多人,都要接近總數的一半了。
死亡,是新兵向老兵蛻變的最昂貴代價,在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之後,元起相信,剩餘的兩萬多名新兵,很快就會破繭成蝶,在血與火的洗禮下,完成自身的轉變,向老兵,甚至是向精兵的轉變。每一次這樣的轉變,都會讓大量的新兵失去生命,倒在戰場上再也不能夠站起來,這一點,就算是元起也無法改變。
在擊敗刺塔大軍的同時,李儒負責的潛龍成員,把戰果迅速傳遞迴了燕京,坐鎮燕京的賈願和荀略在和其他文武商量過之後,決定派出左慈帶領第二支新兵部隊趕赴刺塔山,同時讓公孫入雲力諫的田豫隨軍前往,接替戍衛刺塔的工作,並對刺塔子民進行漢化。田豫本是公孫入雲的部下,文武雙全,和李嚴有些相似,無論是治政之能,還是弓馬槍法,都是一流的人才。當初在元起出徵刺塔之前,已經確定了他將來管理刺塔校尉部的工作,代領護刺塔校尉之職。
護刺塔校尉,是個武職,負責監督刺塔境內的人民對內奉公守法,對外不得私通辛蠻人。而護刺塔校尉部,其監管地,基本就是刺塔境內,相當於一州刺史的地位,是俸祿千石的大員。把這樣重要的工作交給田豫,是元起在深思熟慮之後才做出決定的。田豫是公孫入雲的部下,可是公孫入雲卻力薦田豫,使其到達和公孫入雲平級的地位,這就已經說明田豫的能力和魅力,讓公孫入雲讚賞不已,不願意看到田豫這樣的大才埋沒在人間。
而就元起自身來講,他手上也沒有太多的人選可以勝任這個職務。元起手下的能人雖多,可是隨著對外的擴張,現在元起擁有的地盤實在是太大了,已經大到讓他在使用人才的時候,出現了捉襟見肘的現象。單就地域來講,元起儼然已經是天下第一大的諸侯了。至於他麾下的諸葛亮等人,雖然完全可以勝任一州刺史的任務,但是元起卻不想把他們放到偏僻的刺塔校尉部,他們真正施展才華的地方,應該是在中原!尤其是諸葛亮,元起真心想給他一個更大的舞臺,讓他來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根本不可能讓他來管理邊疆事務。而田豫不同,他久居邊塞,精通多個少數民族的語言,而且協調能力極強,極為善於溝通,是處理少數民族漢化的不二人選。
於是,在左慈和田豫的統帥下,又是三萬新軍踏上了征程,他們將接替先前出發的新兵,跟隨在元起身邊。參與接下來對辛蠻人的征伐。隨同他們一起趕赴刺塔山的,還有數萬的漢民,他們自願到刺塔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