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個日日夜夜也不見得能織出一件衣裳,上百天的辛勤勞作也不見得能換來一床新被子。這是很多人都還光著屁股的時代,也是很多百姓蓋不起暖被的時代。

農人種禾收稻,剩下的稻草也是件寶貝。蓋房搭圈少不了它,燒水做飯少不了它,捻繩編鞋少不了它,編席墊床少不了它,甚至有的人家,還需拿它填充被褥,填充進衣服裡禦寒。

人賴它禦寒,牲口也賴它禦寒,可稻草真是萬能的嗎?不是!稻草塞進被褥裡怎麼著都會漏風,或許前面蓋得好好的,一翻身,稻草就再也維持不住先前的模樣。但凡漏出條縫隙,也夠得人頭疼腦熱了。

稻草也經不住壓,經不住折,用的時間久一點,仍會和寒風一樣冰涼。

缺衣少藥,無衣者亦無藥,這就是麻繩斷細處,這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可怕的還不止是雨,冰雪之冬才是這個時代最難挺過去的。

……

幾個堂主都沒死,還給傷重的那兩個治了治,最終放了他們一條生路。

也不怕對方報復,這些堂主都是四十多將近五十歲的年紀,就是再過二十年、四十年,這些人的天賦有限資源稀缺,頂了天了也就是剛剛死去的高三豹這種水平。

說是廢物,在一地一城稱雄毫無壓力。說是高手,這幾個堂主卻也上不得檯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中人而已。

又多休息了一天,天一亮,大家就開始啟程,繼續順著長江往下。

船行得緩,風是東南風,逆風卻順水,一日一夜,便到了江陰。

江陰也叫暨陽,是江南地區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人匯聚在此,便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方習俗。

農曆三月對江陰來說十分重要,既是重要的農事月份,當地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也在這段時間裡——集場。

江陰集場由來已久,“集”、“場”二字,是外在的商業表現,更確切地說是一場隆重盛大的廟會。

每年的三月十五日,青壯們會抬著各路菩薩與仙神出遊,掮旗擎傘,置儀仗立麾蓋,熱鬧不凡。

人們不僅會燒香唸佛,同時還會演戲酬神,戲曲、雜技、民俗歌舞表演是必定不會少的。

對百姓來說,有熱鬧的地方就可以擺攤,以至於商業氛圍差點蓋住了廟會祈福祭祀氛圍。部分人可能不去會燒香,但一定會去趁集市上熱鬧逛街買東西。

對江陰人來說,這是一年一度的盛會,萬萬不能錯過,所以人們早早就要開始準備。

才剛到初十,離十五都還有五天,東西南北各路的商販聽著聲兒聞著味兒就過來了,一時間千帆萬舸,全堵在了長江與五瀉河的交叉口,甚至還有好幾條龍舟橫在江上。

林風庭他們靠近,便好奇地向龍舟上敲鼓的一位大叔問道:

“大叔,怎麼現在都開始練划龍舟了?五月初五才是端陽節啊。”

大叔取下紅頭巾,擦了擦臉上的汗,爽朗一笑,道:

“能說這話就證明你們是外鄉來的,在我們江陰,就這個月的十七賽龍船,五月端陽還要再賽一回。”

李高平道:

“哦?這風俗倒是奇特,和我們洞庭那邊都很不一樣。”

大叔道:

“主要是集場拜了菩薩,也不能忘了龍王。我們這些在江上討生活的人,也就求個風調雨順,也圖個熱鬧!

再說這是祖宗傳下來的,那就好好守著唄,反正一年來一年去,也就盼著這幾天難得的好日子,那就可著勁兒地折騰!”

是啊,一年又一年,難得幾天好日子,難得找出個藉口放下鋤頭鐮刀休息,大家聚到一起,才能多些人味兒。

人活這條命,不是往死奔,不是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