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論功行賞(第4/6頁)
章節報錯
,但需量體裁衣,權衡功過。”
“獨益州軍這邊,有功無過可當大賞,以示皇恩浩蕩。”
“至於……,至於奏章上提到的這位名叫李如璋的少年,此次全賴此子出力,依臣之意。
不若賜他同進士出身,此子足智多謀,那便再賜他軍中參議之職,
想他一屆白身,如今一飛沖天,陛下給他如此殊榮,他必定感恩戴德,萬死難報皇恩。”
這一席話,不光讓帝君聽的連連點頭,
就連右相此刻也沒有太多非議,
“至於那些百姓,再發下文書,分置周邊各地州郡,讓他們幫著一併安置。”
“雖然此時看起來是隻有投入,但是若是以後呢?這些百姓成為治下順民,一樣是國家財稅之根本。”
“地方州府會明白朝廷心意的。”
左相最後說道
大臣們紛紛點頭附和
哪怕左相的提議不是那麼的盡善盡美,可好歹也算是將事情解決了,
不過有一點,右相表示不敢苟同,
那便是左相最後對於三支軍隊,賞賜各異的態度,是否有嫌視軍將之意?
左相則是反問,
那若是喪城失地,不服王命和有功無過之人,所受獎賞一樣,那益州軍又該作何感想?
本來左相的方案已經解決了問題,
右相此時還要跳出來挑刺,
這不禁又惹得帝君面色不虞,心中一陣不快。
而左相這一番話,也並非全無道理,加上,確實沒有更好的方案,所以就連右相也只能勉強同意。
國庫沒錢,怎麼賞賜?
加賦?
右相一派不敢說所有人,都是憂國憂民之士。
但是,最起碼多多少少都會以百姓為重。
他們最想看到的就是輕徭薄賦。
怎麼可能願意在老百姓頭上再加賦?
既然左相提議先動用各地州郡府庫,日後再減免賦稅,那畢竟比直接給百姓加賦要好多了。
不過他們必定會失望,因為按照人性,底下州郡官員,又如何會將府庫已有的賦稅拿出來,而不是再次選擇加賦可以從中攥取好處呢?
這是後話……
再說帝君這邊,司庫倒是有錢,但是,做臣子還能逼天子拿錢嗎?
這個時代,綱常倫理,尊卑有序,早就深入人心。
如果,真是那樣,豈不是,行逼宮之事?
所以,拉拉扯扯這幾日下來,還是左相說的方案,比較可行,
至於軍中……,朝中大部分人覺得,軍伍粗漢,不知恩義,不體恤民情,不明白天下疾苦也就罷了
若是真有不滿,膽敢造反,那便剿了他們就是。
不過,話雖然是這麼說
但是,這是朝廷最不願意見到的一幕,
其實,若不是有右相一派的督促,按照帝君的心思,拋開擔心這些軍漢造反的因素,他可能真就敢不撫卹賞賜……
文武不睦,在任何朝代都是存在,在本朝更是尤為突出。
既然你帝君都吝嗇賞賜,作為對立的文官系統,當然樂見其成。
官場之上,總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打壓對手的機會。
李如璋如果在的話,多半會忍不住爆粗口,
不要說什麼英明神武,雄才大略,但凡是一個正常的君主。
都不會自亂江山,為了享樂把國家搞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可當今帝君就敢,不光敢,甚至可以說肆意妄為。
殊不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拋棄底下百姓的同時,殊不知也是讓百姓在拋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