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到財政收入時司馬聲音一頓。然後環視著議會內就座地議員。政府財政收入地增長背後有著什麼。恐怕他們多少都曾瞭解。為了徹底掌握國內稅收財權。共和八年下半年與各省之間地扯皮幾乎是國務院主要工作。

任何政府都懂得。自已掌握地財源越多。統治起來便越得心應手。因此。對政府而言。它總希望受自已支配地財源多多宜善。但是。歲入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大。政府想盡量擴大歲入。而現實中存在諸多限制政府汲取財政資源能力地因素。

在世界範圍內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省及省以下)之間圍繞財力分配地政治鬥爭從未間歇過。在全世界都是如此。更況是已經養成了“自治傳統”地國內各省。如果收回軍權是保證國家統一、和平地根本保障。那麼收回財權無疑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與未來發展地根本保障。

十九世紀末,清朝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至多隻佔當時國民生產總值地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而革命後的北方政府,地方截留超過的7成,中央可謂是窮困莫名。而在歷史上,直到北伐成功後的共和十七年,雖經種種努力,南京中央政府的稅收也不過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既使加上省及省以下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全部財政收入充其量也達不到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

可以說無論是清末或是北方政府、南京政府時期,財政收入的不足嚴重限制了政府推動經濟現代化的努。

而在短短几年內,由自己的中央政權就能使這種局面一舉改觀,不能不稱作一種奇蹟。與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比較,目前中央政府財政在資源配置和分配中的作用也顯得十分突出。

強有力的汲取財源能力使政府得以加快資金形成速度,並將資源集中用於自己認為急需的產業和地區,而現在相對良好的財政收入則是未來的國家工業發展的保障。

“至少有26億是西北的貢獻的!”

一名西北籍國會議員在心中的自語著。

西北省一省貢獻中央政府財政收入之半,在國內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共和八年一月至少十二月,我國鋼鐵產量為360萬噸,其中鋼材的為1噸,粗鋼11噸,鐵1萬噸!相比上年增長325%!各類機加機床75166萬臺,相比去年增長211。機動車輛產量885萬輛(包括貨運三輪車、摩托車),相比上年增,新造百噸級以上鐵殼機動船泊785萬噸,相比上年增長215%。煤礦產量為3515萬噸,相比上年增長278%。石油產量1385萬噸,相比上年增長3787%。……”

儘管這些數字在座的議員和記者都透過各個渠道早已獲知,但是當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數字從司馬的唇間吐出,傳入他們的耳內的時候,他們仍然忍不住激動的鼓起掌來,這些數字看似並不代表什麼,但任何都知道其間的份量,這些數字甚至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多少代中國人的夢想。

儘管這些數字或許不及世界四大列強地產量的零頭,但國人卻明白,這一些僅只是開始,如果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或許不久之後,中國也將真正擠身工業強國之列,用報紙上的話說,現在的中國只是“工業後進國”,距離工業強國仍然有很長地一段路要走。

“……在交通方面,共和八年全國累計新建準軌鐵路34185公里,在建鐵路4156公里。新建三級柏油公路278萬公里,渣土公135萬公里。新建沿海港

擴建海港13。……”

在司馬發表報告的過程中多次被有些激動的議員用掌聲打斷,無分黨屬、派別,此時的兩院議員們只是在盡著一個共和公民之責,在分享著共和國成就時以鼓聲回報。

當他們為共和國一年修建了滿清十餘年之功方才修成的鐵路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