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撥亂反正.討武檄文(第1/2頁)
章節報錯
江陵,分屬於江南富庶之地,自古以來環境得天獨厚,乃魚米之鄉。
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同時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皇唐舊臣,公侯啄子,興唐魏國公之後徐茂公子孫徐敬業在這裡屯集了二十萬兵馬,豎起了一杆大旗:上書為民請命,匡扶大唐江山,勢討叛逆武氏則天。自號:討逆鎮國王
一時間各方響應,聲勢極為浩大,攻城掠地,周圍官兵都望風而逃,然而這看似浩大的聲勢背後卻隱藏著危機。徐敬業雖打著正義旗號,但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各路人馬匯聚而來,心思各異,有的只為趁亂搶奪財富,有的則觀望局勢隨時準備倒戈。
朝廷這邊,武則天聽聞此事後,並未慌亂。她深知徐敬業等人不過烏合之眾。一方面,她派出密探混入叛軍之中,散播謠言,離間將領關係;另一方面,調遣身經百戰的大將丘神積率領精銳之師前往江陵平叛。
徐敬業軍中,士兵們漸漸受到謠言影響,人心惶惶。一些將領也開始互相猜忌,爭吵不斷。此時丘神積大軍壓境,徐敬業倉促迎戰。戰場上,叛軍毫無鬥志,一觸即潰。徐敬業眼見大勢已去,妄圖突圍逃走,卻被丘神積一箭射殺。隨著他的倒下,這場轟轟烈烈的叛亂迅速落幕,江陵再次恢復平靜,只留下一段短暫而又震撼的歷史痕跡供後人評說。
叛亂的餘波:駱賓王與武則天的文字交鋒!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次政權的更迭都伴隨著無數的風雲變幻與人物沉浮。唐朝武周時期,一場看似微不足道的叛亂,卻在短時間內掀起了軒然大波,對武則天精心構建的武周政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叛亂的主角徐敬業,為了給自己的行動披上合法的外衣,找到了當時文壇的璀璨明星——駱賓王,請他撰寫一篇討武檄文。這篇檄文,不僅震驚了華夏,更成為了後世傳頌的經典,而駱賓王與武則天之間,也因此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字交鋒。
公元六八四年,唐朝的政治天平開始傾斜,武則天以太后之名,實則掌控著帝國的命脈。在這樣的背景下,徐敬業,一個心懷不滿的將領,決定挺身而出,挑戰武則天的權威。然而,起義並非僅憑一腔熱血就能成功,它需要輿論的支援,需要一篇能夠振聾發聵、直擊人心的檄文。於是,徐敬業找到了駱賓王,希望藉助他的文采,為自己的事業增添一份正義的光芒。
駱賓王,這位唐武周時期的文學巨匠,自幼便展現出超凡的文學天賦。他十歲能詩,才華橫溢,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是江浙一帶騖州的驕傲。面對徐敬業的請求,駱賓王沒有拒絕,而是揮毫潑墨,寫下了一篇震古爍今的討武檄文。
在這篇檄文中,駱賓王以筆為劍,直指武則天的“偽臨朝”與“性非和順”。他寫道:“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言辭之激烈,直指武則天的出身與性格,試圖在民眾心中種下對武則天不滿的種子。接著,駱賓王又巧妙地運用了歷史典故與象徵手法,如“北風起,南斗平”,暗示著時局的動盪與武則天的篡位之舉。
然而,最讓後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那句“一抔之土未乾,三尺之孤何託”。這句話,既是對武則天篡唐建周行為的強烈譴責,也是對李唐皇室後裔命運的深切同情。它觸動了無數人的心絃,使得這篇檄文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了反抗武則天統治的精神旗幟。
不久之後,這篇檄文透過各種渠道傳到了京城,最終落到了武則天的手中。起初,武則天對這篇檄文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甚至輕蔑地認為:“駱賓王也不過如此。”然而,當她讀到“一抔之土未乾,三尺之孤何託”時,心中不禁發出了感慨。她意識到,這篇檄文雖短,卻字字珠璣,句句戳心,展現了駱賓王非凡的文學才華與深刻的社會洞察力。武則天不禁感嘆道:“此人真乃曠世奇才,可惜不能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