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率領三萬人馬,返回長安,幫助大哥楊堅。他知道五位宗室親王,有的封地離長安不遠,萬一大兵殺到城下,大哥勢必危急,所以晝夜兼程,不敢耽擱。 五位宗室親王,卻因為不睦,也知道楊堅的厲害,都想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誰也不願率先出頭,和楊堅正面衝突,所以行動遲緩,反倒是楊林率先到達長安,進了長安,見到了大哥楊堅。 楊堅見到楊林率領精銳火速返回,非但沒有讚賞楊林兵貴神速,卻斥責楊林不該將大批人馬帶回長安,萬一南陳趁機大舉進攻,局面會更加難以控制。 楊林說道,“大哥,萬一五位王爺,聚兵城下,我們豈不束手就擒?您為北周忠心耿耿,皇上對您猜忌懷疑,多次暗下毒手,其他諸王,也是隻覬覦你的權力,不看你多年的嘔心瀝血,忠心報國。” 楊堅說道,“即使五王聚兵城下,也不能兩軍開戰,若兩敗俱傷之時,突厥、土谷渾、南陳,他們伺機乘火打劫,還有尉遲迥、司馬消難,早有不臣之心,也會藉機起事,那時我們就危險啦。” 楊林說道,“大哥,要說這把控局勢,縱觀全域性,小弟是自愧不如,一切但聽大哥安排。” 楊堅沉思片刻,說道,“對於宗室五王,我們只能智取,不可兵戎相見。但是對於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等人,他們若敢起兵發難,那就是謀逆造反,我們可以直接鎮壓,以儆效尤。” 楊林點頭,楊堅說道,“那就讓韋孝寬、史萬歲率領一萬人馬,駐紮懷州、縈陽一帶,監視尉遲迥,讓老將軍王誼和新永豐、定彥平二將,駐紮豫州一帶,監視司馬消難。你再修書一封,囑咐伍建章,讓他多拍些探馬細作,密切關注益州一帶王謙的動向,一有風吹草動,立刻稟報,並進兵圍剿。” 楊林點頭領命,說道,“大哥,如此一來,我們都城一帶,可就兵力不足啦。” 楊堅說道,“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將不在勇,而在於謀,都城長安如何度過此劫,要靠你我兄弟二人的智啊,只要你我,以國家興亡,天下百姓為己任,一定可以化險為夷的。” 時間過去了不到五六天的時間,五位宗室王爺的兵馬,分別趕到長安,他們兵分四路駐紮,合圍長安城,並打出靖國難,清君側的旗號,矛頭直指楊堅。 長安城內,確實異常平靜,並無任何特別之處。楊堅早經過深思熟慮,有了應對之策。他利用自己的女兒,天元皇后楊麗華弄到了天元皇帝的聖旨,也從小皇帝那也請了聖旨。然後,楊堅率領眾位大臣,登上城樓,看著朝中的傳旨太監,一開了長安城門,直奔五王的中軍大帳而來。 五位王爺一聽皇帝派人前來傳旨,立刻齊刷刷的在中軍大帳等待。只見傳旨太監進來大帳,高聲說道,“五位王爺接旨。”五位王爺紛紛離座,跪倒在地,靜聽皇上聖諭。 傳旨太監高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雖勵精圖治,定國興邦,無奈身體不濟,日漸衰微,恐有負先帝所託,故及早禪位太子,幸得左丞相楊堅鼎力輔助,更盼五位賢弟大力支援。即聞汝等已到長安候旨,特召汝等先入長安,三日後在天元宮與各位賢弟相聚,共商國事,欽此。” 五位王爺聽完聖旨之後,都有些疑惑不解,既然天元皇帝是令我們前來勤王,就該藉機歷數楊堅罪狀,將其撤職拿下法辦才是,怎麼會說楊堅鼎力輔助?” 趙王宇文招,最是跋扈,權勢也是最大,他對宣旨官說道,“這可是天元皇帝親口所說擬的聖旨?” 傳旨太監說道,“這是自然,皇上聖旨,還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嗎?這可是天元皇上和當今皇上共同的旨意,您看這印璽,可是兩位皇上的呢。” 漢王哼了一聲,說道,“本王怕天元皇帝遭奸人所迫,逼不得已,其中有詐?” 傳旨太監說道,“王爺多慮啦,那這聖旨,各位王爺接還是不接啊?” 趙王說道,“哼,接了,本王害怕他楊堅不成,你回去替我回復陛下,就說我即刻進城候旨。” 宇文述父子聽後,連忙上前勸阻,“王爺使不得啊,萬一您進了長安,楊堅突然發難,諸位王爺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