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頁(第1/3頁)
章節報錯
寧搖碧笑著道:&ldo;這話方才皇后娘娘並太子妃不也是說過了嗎?確實是這樣的,其實這話還要上溯到先帝的元配髮妻梁皇后,據說梁皇后冊後大典上受內外命婦之禮,鳳冠霞帔于丹墀鳳座之上,望之猶如神仙中人,見者無不為其傾倒,只可惜紅顏薄命,她生燕王時難產而死,說起來先帝時候雖然內寵頗多,但也是從梁皇后去世後才多起來的。&rdo;
卓昭節忍不住道:&ldo;那先帝怎麼沒立燕王為太子?&rdo;
按寧搖碧的話中之意,先帝景宗是對元後是極有情意的,那麼子以母貴,燕王這名正言順的嫡長皇子很該被立為儲君才是。
但事實卻是先帝只在諸多皇子年長後一起封了一批王爵,如燕王、齊王都是同時受封,卻一直沒提儲君的事情,這才有燕王和齊王自恃都是嫡出,彼此爭位,仇讎漸深後釀出謀逆之事,只是處事不周,叫先帝先得了訊息,先帝震怒,可想而知!
只是到底念著兩王都是天家骨血,先帝不欲殺子,遂將兩人一起流放到安西道‐‐這是大涼最西之土,與月氏等大涼羈縻交錯接壤,流放後不幾年,燕王與其世子先後病逝,那時候燕王膝下只得一子,也就是說,燕王一脈絕於安西,先帝聞訊,為之輟朝一日,召回一併流放的燕王妃及二女,恢復燕王之女的郡主之封,按著宗女之制撫養長大後出閣‐‐據說如今燕王妃尚在長安,只是早在幼女出閣後就遁入了道門,問道長生,不理俗塵了。
無論是先帝對燕王生母梁皇后的結髮之情,還是燕王死後先帝的悲痛,怎麼看,先帝對這個嫡長子也是極為鍾愛的,大涼自開國以來便循古制,儲君向來都是由嫡長子而立,嫡在長先,譬如先帝即是如此,燕王雖然不是什麼天縱之才,但就卓昭節所知,先帝諸子中也沒有出過所謂驚才絕艷的人物,即使是有明君之稱的聖人,在被立為太子前其實也是默默無聞,燕王在先帝諸多皇子裡真的不能說差了,從一個儲君的角度來看得一句中規中矩還是使得的,何況他還有那麼無可爭議的名份。
倘若燕王像如今的太子唐昂一樣,幼年即被立為太子,後來的二王爭嫡很有可能不會發生。
畢竟即使是尋常人家,繼室嫡出也是比不上元配嫡出的,齊王之所以也自恃嫡子,無非是先帝沒有立燕王為儲君,這在齊王和其他人看來,自然是先帝要麼不太在意唯一的元配嫡子,要麼就是燕王沒有達到先帝心目中儲君才德的標準,不管是哪一種,這都點燃了齊王的野心。
問題是燕王絕嗣後,女眷被召回,當時朝中應該也有人出來順勢為齊王求情‐‐因為今上登基後,齊王立刻就煽動安西十萬大軍作亂,而那十萬安西軍之將乃是先帝末年時極為信任的名將仲崇聖,要不然先帝當時已知時日無多,也不會讓他在安西看著齊王了,結果這仲崇聖居然會被齊王策反!
可見齊王即使被流放,在朝在野的勢力總還有些的,先帝既然心疼燕王死在邊疆,自也有人提了同為先帝骨血的齊王,但齊王卻始終沒有被召回長安,這才有今上登基後,齊王煽動十萬安西軍,宣稱今上弒君,要殺回長安、匡扶正統,與朝廷的勤王之師在隴右交鋒,戰火綿延兩年,齊王乃兵敗,但即使如此,仲崇聖還是帶著殘部退守安西東夷山,藉助地勢、拒不投降。
而今上憐惜士卒之命,認為東夷山區區一隅之地,無法發展壯大,若要強攻,即使能夠攻下,卻不免需要士卒拿命去填,不必為了一個仲崇聖犧牲諸多大涼士卒性命,所以只將安西駐軍撥了一支駐紮到東夷山下,圍住了東夷山唯一的一條上下之路,免得仲崇聖逃竄去他處。
這東夷山是安西東面最高之山,為貫穿安西全境的餘崖山脈分支,山上有空闊處可耕種,又有山泉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