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第2/2頁)
章節報錯
是,在列寧的死訊傳入中國後,不少報紙都出現了懷念和介紹列寧的文章,上海的多家進步團體發起了悼念活動。
他們還準備舉行悼念大會。
不過這並不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在租界內的影響並不大,西方社會對蘇聯抱著警惕的態度,北洋政府的外交權一直受到西方各國的挾制。
直到1924年5月份,北洋政府才和蘇聯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上海大學同樣發起了悼念活動,為此丁靈和她的同學們都參加了對列寧的悼念,還在大街上發傳單,進行宣傳。
她邀請林子軒參加,林子軒想了想,沒有去。
其實,在這個時代,參加悼念列寧的活動沒什麼,只是他覺得自己和列寧不怎麼熟悉,沒必要湊那個熱鬧。
他倒是想起了在後世流行了一陣的蘇聯文學。
林子軒曾經看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女主角冬妮婭印象深刻。
這一時期的蘇聯文學大多以描寫十月革命為主。充滿了革命的浪漫主義,展現了革命者堅定的信念和樂觀主義精神,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小說。
但也有一些不關心政治的文學團體,它們宣揚非政治傾向的美學觀。歌頌本民族過去時代的&ldo;偉大&rdo;,推崇古代語言和詩的形式的&ldo;純美&rdo;。
當然,這些人有點不合時宜。
從後世的角度看,只有真正反應社會現實的文學作品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那些歌功頌德的小說遲早會被人遺忘。
林子軒印象深刻的有一篇叫做《日瓦戈醫生》的小說。
這是帕斯捷爾納克在1956年創作的帶有自傳體色彩的小說。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