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徐至摩以前只在這個圈子的外圍遊蕩,現在終於進入了核心。
他收拾心情,和託馬斯艾略特攀談起來,把林子軒在中國的事跡告訴了艾略特,主要是林子軒在文學上的成就。
在這種場合,同樣作為中國人,徐至摩自然要為林子軒說好話,這種風度還是有的。
不過當他聽到艾略特寫《荒原》的靈感來自於林子軒所寫的《死水》時,他不由得目瞪口呆,真想告訴這位生活在英國的美國人,這兩首詩作根本沒有聯絡好不好。
《死水》是對北洋政府時期國內政治環境進行的諷刺和控訴,有政治隱喻。
《荒原》則是表達西方文明精神上的幻滅。
如果說兩者有共同點的話,那就是都是象徵主義的詩作。
隱約間,徐至摩似乎抓住了什麼。
原來東西方世界的詩歌是可以相通的,原來詩歌還可以這麼寫,用東方的語言來描述西方的精神核心,或者東方的精神核心用西方的語言進行表達。
互相借用,融會貫通。
於是,一條詩歌的道路在徐至摩面前徐徐展開。
艾略特不知道這位東方人頓悟了詩歌的至理,他聽到林子軒還寫了以美國內戰為背景的《亂世佳人》,作為一位美國人頗為感興趣。
他喜歡詩歌,對於小說的熱情不大,而且《亂世佳人》在英國並不如在美國那麼受熱捧。
&ldo;這位林先生性格如何?&rdo;艾略特好奇的問道。
&ldo;他的思想比較自由。&rdo;徐至摩回答道。
徐至摩瞭解的還是兩年前的林子軒,他不能說林子軒是個玩樂主義者,只能含糊其辭。
在和這些英國精英分子的交流中,他感受到這些人對於林子軒的詩集頗為推崇,這固然有艾略特的極力推薦,也是因為詩歌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
林子軒的《一代人》是中國幾十年內著名詩人的詩作集合,每一首都是經典。
這樣的詩作自然會引起這些英國詩人的共鳴。
☆、第一百二十九章 婦女之友
徐至摩和這些英國的文化精英們相談甚歡。
他本身有才學和風度,極為推崇國外的思想和文化,和這幫劍橋大學出來的文化精英在思想觀念上沒有隔閡。
他還講起了林子軒遊覽劍橋大學的往事,並用英文朗誦了那首《再見,康橋》。
詩作中對於劍橋的描述和讚美無疑很符合這幫人的胃口,他們對林子軒的好感度大幅度的提升,覺得林子軒和他們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艾略特請徐至摩轉告林子軒,希望能把這首優美的詩歌發表出來。
事實上,他正在創辦一本文學評論季刊,叫做《標準》,準備在10月份發行。
《荒原》這首詩作就會發表在《標準》的創刊號上,他希望林子軒的這首《再見,康橋》也能同時刊載在《標準》上。
徐至摩答應下來,會給林子軒發電報,獲得林子軒的許可。
《標準》這本雜誌從1922年一直發行到1939年,是艾略特從事文化批評的主要工具,它致力於古典歐洲基督教文化的復興。
《標準》擺出的姿態是一種平靜的超然,它只恪守阿諾德式的批評才智的自由遊戲,是一本相對高階和專業的文學雜誌。
曾經在《標準》上發表文章的有伍爾芙、勞倫斯、葉芝、阿爾多斯赫胥黎、福斯特,以及溫翰劉易斯這樣的作家。
同時也給普魯斯特、瓦雷裡、克科託和其他歐洲作家第一次在英語中露面的機會。
《標準》雖然是一本發行量不超過八百份的小雜誌,卻對英國文學界造成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