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按照慣例,無論有功與否,都下發十斤興唐府的上等雪鹽,二十斤河隴的羊肉。

並下令在長安的各軍輪休兩個月。

當然這些東西跟將士們的付出相比微不足道。

也算是聊表心意。

宣教使反饋上來的奏表,士卒還算滿意,畢竟平時就有軍俸,還得了這麼多賞賜,吃穿用度全都不缺,不過比起這些賞賜,士卒更在意羽林郎。

軍人視榮譽為生命,羽林郎、蹀躞帶、玄色魚帶這些東西,不僅是榮譽,也是地位的象徵。

一放出訊息,整個長安軍營都興奮了,這才是真正的賞賜。

士卒們熱火朝天,李曄也就放心了。

榮譽感的加深,實際上也是在加深將士與大唐的深層聯絡。

至於將領,漢唐從執戟郎到驃騎大將軍、兵馬大元帥都有,太宗時,立十二衛,封左右各軍大將軍,如秦瓊就是左武衛大將軍,尉遲恭為右武侯大將軍,其他的還有左右驍衛大將軍,左右衛大將軍……

軍銜基本與職銜統一。

但到了唐末,十二衛早就煙消雲散,一個神策軍就頂了所有禁軍。

再說封楊師厚為左控鶴大將軍,還太早,名字也不倫不類的。

與張承業、王師範商議之後,李曄決定簡化軍銜。

分備身、什將、都將、副尉、校尉、將軍、大將七級,除備身與大將之外,其他的每級分少中下三等。

當然,按照中晚唐以來的慣例,大將之上還有王將!

不過此銜非曠世之功不能勝任。

為了公平起見,各軍指揮使都為中將軍,就連立下大功的楊師厚、劉知俊也不例外,只是多得了一些賞賜。

所有的武賁全部提為備身,獲得官職之後,才向上晉升為什將、都將等。

而每一級的晉升,除了明確的軍功指標,還有宣教使的評定,皇城司的核實。

兩個月的忙碌之後,各軍軍銜的人員名單都被送了上來。

李曄親自在太極宮接見長安各軍的晉升將領以及武賁將士。

親自授勳,校尉以下授精製唐刀,校尉以上授漢劍,將作監經過這麼多年的重視,水平也是突飛猛進,至少能打出少量廳子都的花紋刀。

很多事情,儀式感決定了神聖性。

在三百年大唐榮光的加持下,每一個被授勳的將領及武賁都熱淚盈眶。

能站在殿中的,都是經受過戰爭的洗禮,以及宣教使的評定,對大唐忠心耿耿,對李曄無比忠心。

身處前線的將士只能以特使授勳。

忙完這些,李曄的事還沒完。

對他而言,底層將士的效忠更加珍貴。

僅在長安,就有兩萬下羽林郎,七千上羽林郎。

蹀躞帶、玄色魚袋還在趕製當中,李曄只能口頭嘉獎,以及酒肉伺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