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雨氳雙目失明後,堅決不願回到城裡。城市於她而言,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存在,而這個村莊才是她心靈的歸宿,是她一生的心血傾注之地。在這裡,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她的記憶與情感,每一個村民都是她的親人,她要一直守在這裡,用自己僅存的力量繼續守護和建設村莊。

於是,她請了一位保姆阿珍來引導自己。阿珍是個善良而耐心的女子,她那溫和的性情如同村莊裡靜靜流淌的小溪,滋潤著人心。阿珍每天的工作從清晨開始,她會先輕聲喚醒衛雨氳,幫她洗漱、梳理頭髮,然後準備好簡單而營養的早餐。飯後,阿珍會攙扶著衛雨氳在院子裡散步,講述院子裡花草的生長情況,就像衛雨氳的眼睛一般。

而每天傍晚時分,是村莊裡一天中最寧靜又充滿期待的時刻,因為這時候衛雨氳會在保姆阿珍的攙扶下,來到村裡的廣播站。那個小小的廣播站,坐落在村頭靠近那棵老槐樹的地方,四周的牆壁因為歲月的侵蝕有些斑駁,屋頂的瓦片也有幾塊殘缺不全,可就是這麼一個看似破舊的地方,卻是村莊資訊傳遞的重要樞紐,如今更成了衛雨氳傳播文化和信念的新陣地。

走進廣播站,裡面瀰漫著一股陳舊裝置特有的氣息,混合著紙張和油墨的味道。一張簡陋的桌子上擺放著老式的播音裝置,幾個簡單的開關和旋鈕已經磨得發亮,旁邊堆著一疊厚厚的紙張,那是衛雨氳精心準備的故事素材。椅子坐上去會發出輕微的吱呀聲,但衛雨氳每次坐在上面都感覺格外踏實。

每天傍晚的“雨氳視點”便準時開播。伴隨著電流的輕微滋滋聲,衛雨氳那充滿滄桑卻又無比堅定的聲音透過廣播傳遍村莊的每一個角落。

“鄉親們,今天我想和大家講講咱們祖輩傳下來的節儉之風。在過去,咱們的先輩們生活艱苦,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有這麼一個故事,曾經村裡有一位老阿婆,哪怕一粒米掉在地上,她都會撿起來小心吹去灰塵,留著下次煮粥的時候放進去。這種節儉不是吝嗇,而是對生活資源的珍惜,對勞動成果的尊重。那時候,大家都沒有多餘的糧食,每一口飯都是靠著辛勤的勞作換來的。老阿婆常說,浪費糧食是對上天的不敬,也是對自己辛苦的辜負。所以啊,鄉親們,咱們現在生活雖然好了,但也不能忘記這份節儉的美德。”衛雨氳坐在廣播站那把有些破舊的椅子上,眼睛雖然看不到,但她的表情卻隨著講述而生動起來,嘴角微微上揚,彷彿她能看到村民們認真聆聽的模樣。

孩子們聽到廣播,都會好奇地停下玩耍的腳步,圍坐在村裡的打穀場或者自家的門檻上,仰著頭,眼睛裡閃爍著好奇的光芒,認真聽著故事。那些純真無邪的臉龐被夕陽的餘暉染上一抹淡淡的紅暈,就像熟透的蘋果。年輕的媳婦們在廚房做飯時,也會一邊忙碌著,一邊聽著廣播裡的家風故事,手中的動作似乎也因為故事的感染而變得更加輕柔,鍋裡翻炒的菜餚發出的滋滋聲與廣播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溫馨的鄉村生活畫卷。

有一天,衛雨氳講述了一個關於誠信的故事:“以前咱們村有個貨郎,靠賣些小物件為生。有一次,他在去鄰村送貨的路上不小心弄丟了一包貨物。他本來可以當作不知道,但是他沒有,他沿著來路找了很久,最後在路邊的草叢裡找到了那包貨物。他說,這不是一包貨物,這是他的信譽。鄉親們啊,咱們做人也要像這位貨郎一樣,誠實守信。在那個時候,大家都很信任這個貨郎,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是最講誠信的人。他的小生意雖然不大,但是靠著這份誠信,他在周邊幾個村子都很受歡迎。他的貨物質量也都是有保證的,從不以次充好,他說做人做事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咱們在生活中無論是與人交往,還是做生意,都要把誠信放在首位。”

“雨氳視點”不僅傳播傳統文化和優良家風,也會分享村莊裡的好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