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次展覽,圖書館專門開闢了一個寬敞的展廳。展廳的佈置以衛念曉作品的元素為主題,用圖片、文字和實物展示了她的創作歷程和作品的影響力。

展廳入口處,擺放著衛念曉的半身雕像,雕像栩栩如生,眼神中透露出創作的智慧。旁邊的展板詳細介紹了她的生平事蹟、創作背景以及每一部作品誕生的心路歷程。

進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衛念曉作品展示架。從她早期青澀的手稿影印件,到正式出版的精美書籍,每一個版本都陳列其中。在旁邊的玻璃展櫃裡,擺放著她創作過程中使用過的各種物品:磨損的筆記本,上面的字跡有些已經模糊不清,但仍能看出當初她靈感乍現時奮筆疾書的痕跡;各種顏色標記的書籍,書頁邊緣寫滿了批註,那是她在深入研究哲學、歷史、文化等知識時留下的思考印記;還有那支陪伴她多年的鋼筆,筆桿上有一些細小的劃痕,彷彿在訴說著它與主人共同度過的漫長歲月。

在展廳的中央,有一個互動區域。這裡設定了多媒體裝置,播放著衛念曉的創作訪談影片、一些作品的有聲讀物,以及讀者們對她作品的評價和感悟的集錦。參觀者可以坐在舒適的椅子上,戴上耳機,沉浸在衛念曉創造的精神世界裡。旁邊還有一個留言板,上面已經貼滿了參觀者的留言便籤。

“衛念曉的作品讓我看到了文學的無限可能,原來文學可以如此深刻地探討哲學、宗教、環保等眾多宏大的主題。”

“她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力量,能觸動人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這樣的作品如同一股清泉。”

隨著展覽的開展,吸引了越來越多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人前來參觀。

有一群退休的老人結伴而來,他們在展廳裡慢慢地踱步,仔細閱讀著每一個展板上的文字,不時停下來討論幾句。

“這孩子不容易啊,能寫出這麼有深度的作品。”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感慨道。

“是啊,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追求那些快餐文化,像她這樣靜下心來做學問、搞創作的不多了。”另一位老人附和著。

而年輕人則更多地被互動區域所吸引。一些年輕的文學愛好者圍在多媒體裝置旁,熱烈地討論著衛念曉作品中的創新之處。

“她在作品中對不同文化的融合真的太酷了,就像把世界上最絢麗的色彩都融合在了一幅畫卷裡。”一個戴著眼鏡的年輕男孩興奮地說。

“而且她的故事總是那麼引人入勝,即使是探討很深刻的哲學概念,也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一個扎著馬尾辮的女孩點頭稱是。

在展覽期間,衛念曉和衛雨氳也經常來到展廳。衛念曉會親自為參觀者解答一些關於作品創作的疑問,分享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趣事。衛雨氳則在一旁欣慰地看著,她看到女兒的作品被這麼多人喜愛和重視,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有一天,一個來自遠方城市的出版商來到了展覽現場。他在出版界已經有著多年的經驗,但衛念曉的作品讓他眼前一亮。

他找到衛念曉,誠懇地說:“衛小姐,你的作品有著巨大的潛力。我想和你商討一下出版一套珍藏版作品集的事情。我們可以在裝幀設計上更加精美,加入更多獨家的創作素材,比如未公開的手稿、創作草圖之類的。我相信這套作品集會受到全球讀者的追捧。”

衛念曉對這個提議很感興趣,但她也有些猶豫:“這是個很好的想法,不過我需要一些時間來考慮,畢竟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事情。”

在經過深思熟慮和與母親、團隊的討論後,衛念曉最終決定與這位出版商合作。他們開始精心策劃這套珍藏版作品集。

為了這套作品集,衛念曉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創作資料。她找出了一些壓箱底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