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人上有同樣的超卓慧眼之外,在戰事上,與郭子儀帶兵四下收疆復土不同,李光弼乃是以善守見長,尤其是安史之亂後期的那場“河陽之戰役”,其人更是以數千軍士抵禦敵人數萬軍士長達半月的輪番進攻而不失守,並最終策應援軍反動大反攻,實堪稱三千年王朝史上防守戰的最經典戰例之一,也正是這場戰役,在軍事上奠定了安史叛軍不可逆轉的敗亡之局。如今,李光弼的軍事指揮雖然還不像後期那麼成熟,但僅僅這一段話已足可看出其非凡之處,畢竟對於同時代的將領而言,能如此重視百姓的力量,並主動利用“英雄”對敵我雙方同時發動心理戰,這樣的人還的確不多。
初戰之後,唐離雖不免有一段時間的心情紊亂,但畢竟不是不知理的,李光弼這番話雖然說不上客氣,但唐離卻不能不承認他說的實在是有道理,如此嚴峻的守城形勢下,唐離又豈能拒絕,只是他口中雖然答應了,但心中還是著實鬱郁,連帶著臉色也就差無可差。
見唐離心中明顯不願,但卻能以大局為重而不執著於意氣之爭,其決斷處乾脆果決,加之此前的那些表現,年不及弱冠能做到如此,李光弼對這個突然而來的滎陽鄭離簡直是刮目相看了,再次細細打量了唐離一番後,心下一動的李光弼開言提議道:“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今我軍雖是守城,但情不同則理通,只是如今劉使君抱恙在身,某城樓上下兼管著實也是分身乏術,若鄭公子願襄佐使君大人料理好後勤細務,使守城不乏物用,其功勞之大遠勝在此間多殺幾個蠻兵了。”不知為何,李光弼在說到劉使君時眉頭忍不住的微微皺起。
不管平日如何,在骨子裡而言唐離的確是個不折不扣的愛國者,加上他如此的熱血年紀,又處身於戰陣上這樣特殊的環境,聽說能對守城有益,他幾乎是不假思索的就答應了李光弼的提議。
一一拍了拍唐光等人的臂膀,唐離帶著僅剩的兩個護衛及那個錄事參軍下城直往凌州府衙而來。
走在路上,唐離聽那錄事參軍介紹後才知道,原來這個凌州劉使君竟還是個正牌子進士出身,當年過了吏部關試之後,放下去在江南東道由縣丞到縣令,隨後再到一州副貳的別駕倒也順風順水,只是做到別駕位置上後,官運就此到頭了一般再難有寸步之進,連著三任送走三個刺史,眼見自己一年老似一年而又升遷無望,劉使君一發狠,索性向吏部報了備選,來這別人都不願意到的四戰邊州扶正做了使君,好歹也算是邁進了正五品這個官員升遷的大坎兒,在他想來,苦熬個一任兩年打個轉兒之後,不管是進京還是調往中原各道為官,都是另一番氣象,總比原先的溫吞水要強。這番打算倒是沒錯,無奈此人運氣實在太差,剛到凌州不久,府衙正座上的凳子都沒坐熱,餓急眼的吐蕃人就浩浩蕩蕩的殺了過來。
可憐劉使君自小生在江南,長在江南,做官之後還是在青山軟水的江南,哪曾見過這樣刀槍如林,殺氣騰騰的場面?聞報之後顫顫巍巍的上了城樓,看著下面臉塗褚紅,黑麵辮髮的吐蕃蠻兵似要擇人而噬,已是先自眼暈。再聽說吐蕃人竟然來了整整一犛牛部的六萬兵力,而本州兵馬不足六千,當下頭眩發作,回府之後竟然就此臥倒,再難視事,更不用支應保障戰事了。
“若單是軍中供應,我們州軍自己倒也應付的來,只是這守城之戰所需物資甚多,且枝枝蔓蔓都涉及合城百姓,這些民政上的事情異常瑣細繁雜,使君大人這一抱恙病倒,立時就成了一團糟。戰事緊急,咱們州軍也抽不出足夠的人手前來幫忙提調支應,邊鎮小郡的,刺史府中也沒人能擔當起這樣的重任,這兩日若非兵馬使大人兩造裡操心,只怕早就成了一團亂麻。只是這樣也不是個長法,”言說到此,那騎在馬上的錄事參軍簡直就是在對唐離作揖打拱了,“如今實在是沒了辦法,兵馬使大人才會將此事託付公子!若公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