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業產出斧頭,種植業種出糧食,羊、斧頭、糧食就是產品的形式。這類產品有著具體的產品形式,可移動、可貯存,完全獨立地脫離勞動過程而進入消費過程,這是一般人們所認識的產品形式,也是勞動產品的主要形式。這樣的勞動產品,我們可以稱之為獨立產品。可是,還有一類勞動,如酒店業、演出業、醫療業等,並沒有像斧頭和羊和糧食一樣獨立具體的產品形式,賣方出售的是一個勞動過程,買方的消費過程便是賣方的勞動過程。這裡勞動的使用價值不是體現在勞動終端的產品上,而是體現在勞動過程之中。消費過程結束即勞動過程結束,消費過程沒有結束,而勞動過程結束,則是產品不完整;消費過程結束,勞動過程事實上不能繼續下去。這類產品,過去是稱之為“服務”業的,“服務”的表意已如前述,我們以為是完全可稱之為過程產品的。世界資訊業和金融業的高速發展催生了資訊產品和金融產品,但資訊產品和金融產品總要物化成一個載體,終歸還是一個獨立產品。可見,勞動產品存在著獨立產品和過程產品兩類不同形式。
企業是勞動的組織形式,勞動的組織形式又總是以產品為中心。沒有產品目標,無以組織勞動,產品解決的就是“幹什麼”的問題。
勞動組織日益企業化
第一章 企業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節 企業本質的一般認識
三、勞動過程的日益社會化
3、勞動組織日益企業化
人類勞動發端於個體農(林、牧、漁)業,受用於家庭。很長曆史時期中,家庭模式主導著人類社會體制,包括國家、政府都是家庭模式。於是,勞動組織形式多是以家庭為主體的。即或有外來勞動力的加入,也是以奴隸或僕工的身份出現,這便是小農經濟的勞動組織特點。小農經濟的勞動組織形式不是能稱之為企業的,因為在這裡不是一種公正平等的利益組合,而是一種役使與服役的關係,或是一種東家與僕工的關係。無論役使與服役關係或是東家與僕工關係,都是建立在對勞動力人身進行統治的基礎之上,顯然,勞動成果分配上必然是一種非等價關係。這種勞動組織關係是以政治壓迫為基礎的勞動管理模式,存在嚴重的政治奴役與勞動掠奪。
以土地私有為特點的小農經濟條件下,政治壓迫與經濟剝削相結合,導致的必然是利益嚴重傾斜,貧富兩極分化。富者無須投入經營便可穩獲豐厚財富,除天災人禍再無半點風險,而貧者求富卻無可投的資財。翻開中國的歷史,在洋務運動以前沒有大工場的記載,在1949年以前竟無大農場的痕跡。可見,小農經濟的勞動組織模式是不能激發社會勞動積極性的,嚴重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文明歷史長於他人,而經濟卻遠遠落後於他人,小農經濟便是落後的根緣。
企業現象的出現,是18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的。幾近兩百年、跨越三個世紀的蜿蜒曲折,企業化運動帶動著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企業終於由可詛咒的妖魔修成正果,全方位挺進勞動組織範疇。企業化了的勞動組織形式特點在於利益的對等原則,在於企業以獨立的權利和義務實體(即法人)形式出現於社會,以法人的姿態開展經濟活動,並承擔由此所發生的一切利益與風險。這一法人責任體例,有別於個人責任體例,也有別於家庭責任體例,更有別於國家、政府責任體例。中國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間的工廠、商店、作業組等之所以不能稱之為企業化,就在於這個權利與義務沒有法人化。
1984年開始,中國推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至現在不到30年的時間,城市經濟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已經全面實現企業化,農業經濟也正一步一步走向商業化軌道,家務勞動社會化的熱潮方興未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推動下,企業的經營觸角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