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讓南方被北方拖亂,壞了為相之名。
兩人的意見很忠實於他們的各自立場。而這立場不但與個人功業相關,也確實是英華融合北方所無法迴避的選擇。
“官府下鄉已是龐雜,醫衛、厚生等事鋪開,經濟和科舉南北一體,還要復土後即建地方議院,先不提人心之亂,就說國庫……”
薛雪以事實立論,眾人都屏息靜聽。
“就說國庫,一旦南北合一,關稅即刻損失一千萬,賑濟救助至少一千萬。官府下鄉,以五省算,取最簡官制,每年三千萬,醫衛厚生科舉事,每年兩千萬。駐軍與地方治安的額外開銷,每年至少千萬。復土之後,要南北大體一致,國家先損失一千萬,再投入七千萬。這就是八千萬!”
“而國家在北方所得呢?滿清去年國入三千萬,也就是說,即便我英華維持滿清治時的苛厲之政。也只能得三千萬。收支相抵,虧蝕五千萬。”
薛雪逼視陳萬策:“即便北方入國後,經濟提振。可這不是幾年能作到的。我英華現在守盈溢之策,每年維持一成國債,無一文結餘。陳對初,這五千萬從哪裡來?是每年五千萬!”
五千萬!
這還是薛雪第一次報出復土後的國家財政狀況預估,數字大得讓其他朝臣紛紛倒抽涼氣。之前進軍西域,每年兩千萬開銷就讓朝堂直喊國庫無餘裕了,而現在是五千萬……就算復土時英華國入能到兩億多乃至三億,這個數字也是絕對無法承受的。
李肆招呼新任計司使梅瑴成:“梅卿。你們計司作的預估呢,可以給大家報報。”
梅瑴成是梅文鼎之孫,精通天文歷數,曾是舊清進士。李肆與胤禛處於“蜜月期”時,前任計司使顧希夷把他挖到了英華,就此學貫中西,猶善統計分析之學。作為顧希夷的助手。多年勤勤懇懇,頗有建樹。顧希夷致仕後,梅瑴成當之無愧地接過計司使一職,成為英華一國的大掌櫃。
與顧希夷比,梅瑴成少了開創之氣。還因內政歸相而不再獨掌經濟大權,但工作的縝密細緻勝過前任。在他的努力下,計司對一國經濟的勘察能力不斷提升,很多需要神通局一類民間機構協助的事務已漸漸能收攏到朝堂。
嘩啦一聲,梅瑴成攤開一份長長報表,開始作細項分析,聽得眾人兩眼發暈,足足三刻鐘後,他才總結道:“薛相所言還只是看短期,計司認為,要實現南北一體,只以銀錢投入計,至少需要八到十億兩。而以收支計,北方至少要十五到二十年後才能平衡。”
之前只是抽涼氣,這下眾人更是咳嗽不已,甚至還有人慾言又止,估計是想說“咱們還是別理會北方佬了”這一類話。
梅瑴成的分析入情入理,北方人口多,物產貧瘠,經濟落後。還因長期處於以晉商為核心的皇商盤剝下,民間工商力量非常貧弱。即便南方資本投入,同時又成為商貨傾銷地,本地獲利也難跟南方相比。
英華立國二十多年,事實和數字說話的政風已經立起,因此大多數都有了附和薛雪之意,覺得復土後該先在北方軍管多年。
陳萬策卻未服輸:“豈能將北方看作孤隅之地!?對外墾殖移民,對內城廓化,只要南北一體,不設關隘堤閘,就如水勢一般,南北自會相平!”
丟開剛才的嬉笑口吻,陳萬策沉聲道:“南北事不止要算銀錢帳,更要算人心帳!現在復土就已面臨北人的牴觸之心,若是復土後還拒北人於外,我英華能在北方舉得起華夏大義來?到時便是一個小亂子,不定都要釀成沸鍋之勢,滿清遺下的禍害本不該我們揹負,北人也要視作是我們在施暴。”
“銀錢我們可以另想辦法,可拿下北方後,華夏一統,南北一體的大義絕不能丟,這可不是用銀錢能買得來的!”
陳萬策轉到人心上,讓不少人又轉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