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出,官員們皆是一震,有些沒有回過神來,農人的稅賦,自古以來就是國庫的一半存銀,在豐年的時候或許更多,可是今天皇上竟然說出“永不加賦,”這得多麼大的氣魄才可以說出這樣的話,這隻有真正的為百姓著想的明君才會說這樣的話!
有人回過神來,五體投地,道;“皇上此舉,乃是為天下百姓造福,為黎民蒼生著想,皇上真是千古難逢的盛世明君,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此人有些高興的語無倫次了,萬千語言都抵不住他對康熙的敬仰之情,不顧泥土地滿是灰塵,連連叩首,口稱萬歲。
一干大臣們也不甘示弱,“千古一帝,”“盛世明君,”…等好話,不要錢一般,都往外送,還都比賽一般跪地磕頭不止。
胤礽等人自然也跪地磕頭,稱讚康熙“千古聖明。”
只有胤礽心裡一片苦澀,他作為太子,一國儲君,自小就被康熙帶在身邊熟悉國事,國庫裡有多少庫銀他也一清二楚,若是康熙經過此舉,不消幾年,漢人土地多的人家裡的銀子沒準都會超過國庫裡的數目,倒時候若是被有心人鼓動,在有幾十家聯合起來造反,滿清的統治將會如何,誰也說不上來。
滿清自入關起,就被漢人抵制,雖然經過了順治朝的寬鬆統治,讓百姓們稍微的接受了異族稱皇,到了康熙已經可以稍微放鬆口氣,但是,佔大清人數眾多的漢人裡還有不少的百姓,私底下總是不服滿人的統治的,他們藉口滿人殘暴,苛捐雜稅繁多,貪官汙吏橫行,造成百姓民不聊生等名義屢屢造反。
胤礽熟讀歷朝卷宗,自然知道,這些藉口裡有從前明就積下的弊端,歷經兩朝,到現在還沒有改善,底層百姓生活艱難困苦,加上滿人入關後天災**不斷,雖然順治朝和康熙都積極致力於改善下層的百姓的生存環境,但是,依然有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底下的百姓們稍微一遇到災荒就會家破人亡,偶遇災年,就會有大片的土地荒蕪,一方百姓民不聊生。
以至於被那些所謂的“反清復明”組織屢次拿來說事,還有前面的“朱三太子,”也數次趁機造反,妖言惑眾,在底層百姓中尤得民心。
其實滿人自入關以來,對統治漢人也有所保留,至今人然派人堅守“盛京”,嚴禁漢人進出,就是怕被漢人私下裡做了手腳,壞了子孫們的後路。滿人大姓也會遣自家子孫常年在盛京駐守,名義上是守著自家祖墳,其實他們都知道,這是預防萬一,萬一那天,漢人造反成功,滿人也好有個退路,就算北京城裡的滿人都死光了,盛京裡還有一絲血脈。
可是,今天,就在剛才,康熙明言,“永不加賦,”誠然,這對百姓們來說確實是好事,歷朝歷代也沒有皇帝敢如此承諾百姓,都恨不得層層剝皮,把百姓刮的身無長物才好,只有他們什麼都沒有,才可能聽主子的話,替皇帝辦事。
所以反過來對滿人來說,此舉未必是好事,並不用若干年以後,漢人繁衍生息只幾年功夫,絕對會比現在的滿人多上幾十倍,幾百倍,幾千倍不止,到時候,他們還願意聽從“入侵的異族”的統治嗎?
胤礽眼裡帶著迷茫,不解的盯著自己的手指,手上因為剛剛跪拜叩頭,在地上沾上了灰塵,可是,他卻不願意去擦掉,皇阿瑪一時之氣換了個“千古明君,”誰知道過幾年,自己會死在那裡,可有人給自己找個土坑埋了,不用拋屍荒野?
胤眩�拓範G,胤禩幾人沒有胤礽接觸的東西多,對大清國庫裡的情況也不甚清楚,只聽康熙說了不加稅賦,自然知道這是為底層百姓造福,他們雖然有些儊康熙,卻自心底還是一貫崇拜康熙的,所以不假思索的就會稱讚康熙的明君之舉,心裡甚至感嘆,康熙的雄偉壯舉,畢竟,自堯舜以來,有記載的皇帝數之不清,卻沒有一個皇帝敢說,對百姓減免稅賦的,有多少皇帝從百姓身上加稅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