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進行調整,這基於一樁陸海軍都在普遍抱怨的事實:大家職務是嗖嗖的升,可銜級卻沒怎麼升暱。'。'
範晉教育軍官們,現在給你們升完了,以後北定中原,還拿什麼來賞你們的功呢?
這話道理沒錯,可英華立國四年多了,中郎將都還只有幾個,上司下屬經常都是一個銜級,不合理。趾。
現在是該把這個尷尬局面好好調理一下了,當李肆宣佈召集軍官,進行全軍大敘功時,全體高呼陛下英明……,軍官職銜壓得低,乃至於諸多上下級都是同一職銜,一方面的確是要為日後升遷留出空間,更重要的是陸軍編制有問題。
之前的陸軍編制都是四四制,一隊十人,四認為目,四目為哨,四哨為翼,四翼為營,最後四營為軍。
如此編制有兩個原因,一是最初李肆對軍隊訓練度不放心,以四排輪射來保證火力的持續性,二是便於遭遇馬隊時列空心方陣。
這種大編制就造成了指揮層次少,軍官數目少。適合大會戰,卻不適合中小規模的戰鬥。同時軍官數目少,一旦精銳部隊加入大量新兵,戰鬥力下滑非常厲害。
跟陸軍有所區別的是,海軍的伏波軍是三三制,因為他們面對的都是小規模戰鬥,為保證火力能充分展開,都是三排輪射。
因此英華的步兵就存在著兩種作戰思想,一種跟同時期歐洲的法蘭西、瑞典等國步兵一樣,都是四排橫隊,另一種則跟不列顛人一樣,是三排橫隊。
但不管是三排橫隊還是四排,英華步兵的作戰方式歷來都是依次齊射,特定情況下才會幾排齊射,這自然是李肆剿竊不列顛人的威就。割竊也僅限於此,在步兵編制上,李肆並沒有原樣照搬歐洲哪一國,而是根據自己所面對的敵情而設計。
現在看來,原本的四四大編制就有必要調整,不僅要調整各層編制,還有必要增加指揮層次。畢竟一個翼七八百人,難以獨立行動,而一個營三千人則嫌太大,真要面臨大戰,一個營又不太夠,一個軍也大了。
有伏波軍的先例在,編制調整就簡單了。
李肆決定,讓陸軍向伏波軍的三排輪射靠攏。
三隊一目,再三目一哨,哨之上的四四制不變,畢竟得考慮面對馬隊衝擊時的列陣需要。
這樣一個營削減為之前的一半,大概一千五百人。四個營組建為一個師,一個軍分為兩個師。
由此陸軍就有了滿編軍和暫編軍兩類,羽林、鷹揚、龍騾、虎責四軍為滿編軍,鐵林和神武為暫編軍,贊編軍只設一師。
多出一層編制,大家的職銜就能拉開了。
但職銜也需要調整,之前中郎將以下的職銜太少,中層軍官都擠在一起,難以拉開距離。李肆特地在都尉之下增加了“騎尉”一級,同樣分左右,這樣中郎將以下就能有四級八等尉官。
李肆本也有心全部換作後世熟悉的上中少、將校尉體系,但只是露了個口風,心腹將領就滿臉鄙夷,說這等粗俗之分,定是心懷滿清之人想出來的。什麼上中少,何不乾脆來一二三等更直接?還有那校,民人都知道“小校小校”的,什麼時候能跑到尉前面去了?
看著這幫脫盲不過三四年的將官,李肆訕訕抹鼻,心說咱真是自找沒趣”因此在這英華,軍銜就跟李肆後世所熟悉的現代軍銜全然不搭調。左、右、準三級士是隊長,左右副尉是目長或哨長,左右校尉是翼長或營副。左右騎尉是營指揮或師的副統制。
左右都尉是師統制或軍的副都統制,中郎將則是軍都統,中郎將之上的將軍,才能被總帥部授予都督之職,獨領方面。而將軍之上,現在設有四戰(前、後、左、右),四徵、四鎮、四安、四平和雜號將軍。四戰為一級,徵、鎮、安、平為一級,雜號為一級。
軍銜確立,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