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成。如今江南的鹽鐵糧米等大宗生計之業,由商代到坐商,均仰仗我英華鼻息而存。”
“第二步,以海量廉價商貨衝擊江南,促其產業向我英華靠攏,而不是自成一體,同時推動江南資本與我英華相融。這一步需要一個前提,就是蒸汽機。陛下苦等四年,也是在等蒸汽機普及各業,可產海量廉價之貨,不僅行於國中,還湧入江南。如今江南織造業已被摧垮,織戶不是引入龍門乃至國中,就是轉產生絲棉線,為我織造業打下手。而其他各業,都如織造業一般,正被納入我英華產業的鏈環。”
範晉將英華朝堂最絕密的“江南攻略”一一道來,前兩步不管是用心,還是實效,眼下都已看到,而且以英華工商為先的國策,這也算不上什麼絕密之策。
但他接下來談到的第三步,就是尋常人所難知,輿論更少談及,談及也難聯絡到江南的東西。
“第三步,是待我英華地方政制,以及金融財稅制度完備。如今國中府級財政脈絡已清,正在搭建樑架。省級財政開始實施,其間惡例漏洞已見得不少。聽聞陛下已準備在十年開設省院,省制該已近完備。將新的地方政制移到江南,以兩三年過渡,侯金融財稅之制也網住江南,至少江浙兩省,瓜熟落地。”
範晉談到的第三步,正是英華“先南後北”這項國策的根基,也是“江南攻略”的大背景。
為什麼遲遲不取江南?
逐走江南上層食利者,拉起下層與英華對接,這只是從工商層面吞噬江南的舉措。而在政f層面,李肆和重臣們很早就清醒地認識到,靠現有的地方政f架構,難以有效管制江南。如果強行打下,只能軍管。軍管就得背上江南所有恩怨,所有利益衝突,同時還難以確保江南平穩轉入英華內政體系。
這事所涉及的領域,英華國人還能懵懵懂懂有個概念,北面滿清壓根就不明白。所謂“地方政制”,不就是州縣省督這些官府麼?華夏數千年來都是這般模樣,這就跟天地一般自在,怎麼可能有變化,怎麼能弄出花樣?
可英華就是弄出來了,這英華一國的本質,由國人的不同稱謂就能看出,跟北面滿清早已大不相同。
在北面,官府就是朝廷,朝廷就是皇上,雖然細義上也會有差別,但民人都是一體待之,最多分個“狗官”、“奸臣”、“聖上”。而在英華,那就得分仔細了,每個稱呼所指的物件都是絕不含糊,一清二楚。
英華一國,“朝廷”現在指的是政事堂、樞密院、計司和法司幾部分,而主管內政的政事堂,則被稱呼為“朝堂”。“官府”,指的是縣府省這幾級地方,“皇上”,僅僅限於皇帝本身,或者加上中廷內廷。“鄉院”、“縣院”和正在搭建的“省院”又是一套架子,各不相干。而東西兩院更要分清楚,因為兩院的院事“選途”不同。
因此英華報紙在談論“官府”時,北面滿清專門分析英華輿情的官員下意識地跟“朝廷”和“皇上”混淆,對內容自然看得一頭霧水。凡是就官府事吵嚷的,一概當作英華內亂,拍案大喜。壓根就不明白,那不過是在追責地方官員,討論地方政務。
那麼英華的官府,也就是地方政f,為什麼難以管制江南?
因為英華的地方政f是打碎了明清那一套儒法官僚體系,為服務和引領近現代社會而全新重組的,本身就還處於展階段。在聖道五年時,還有太多問題沒有解決。
這是一篇極大的文章,從英華立國到現在,歷十年演變才大致成型,可見其間的曲折與艱辛。
地方政f的重組新建,核心就是地方財稅權的層級劃分。英華推行官府下鄉後,先確立的是縣級財政,將農稅、城鎮屋稅和中小規模工商稅給了縣級地方。可隨著英華連奪雲貴和福建,加上工商興盛,以縣為主導的地方財政就顯得太過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