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可沒誰在意德川幕府的想法,更不會理會他們會有什麼反應。誰讓英華已成可謀食於外,轉禍於外的國勢呢,誰讓英華拳頭大得說一不二呢。
此時二陳遭長州藩刺殺的訊息已在英華國中傳開,正喧囂沖天的討伐聲浪本只單純針對滿清,在皇帝講話後,轉出一股針對國內工商,現在又多了一個物件,早前那種焦躁的虛火也壓下來不少。
東京天壇,南北東西不僅立著未央宮、政事堂和東西兩院,還立著四座天廟,分別是英烈祠、聖武祠、文襄祠和宏德祠。
宏德祠內,又一尊塑像立起,這是朱一貴,目光堅毅,神色悲憫,似乎正為蒼生之苦而苦。這尊塑像緊跟在之前所立的汪士慎像之後,就像是汪士慎的傳人。
深深注視著朱一貴的塑像,再看不少正祭拜著塑像的人,杜君英感懷滿腹。
“朱王爺,你一輩子就求留名青史,現在你作到了。你在國人心目中,就跟汪瞎子一樣,是一個為民發聲,為名請命,最後以身相殉的大英雄。這一國將因汪瞎子和你而更團結一心,更知仁義,我知你是不願如此的,但這樣的結果,你在九泉之下也會瞑目的。”
杜君英是這麼認識朱一貴之死的,有些真相需要國人看到,而朱一貴即便是死,也要服務於國勢所需,這個真相就只能永遠沉在自己心中了。
第八百八十三章 不是尾聲的尾聲
() 歷史有如飯菜,真相就如食材,不加工是難以下嚥的。看歷史就如蒙著眼睛吃大餐,大多數人只能接受符合自己口味的歷史。有些歷史很容易辨明真相,就如清炒苦瓜,有些歷史則是將真相精心加工過,吃起來很可口,要辨明真相卻要費一些力氣。而能以假亂真的素齋,或者是魚香茄子這一類的造味菜,如果沒有耐心的咀嚼品味和比對,能分清的人寥寥無幾。
聖道二十二年,從汪士慎案到朱一貴案,再到二陳案,真相淹沒於各方對真相的加工中。不管是當時英華國人普遍接受的真相,還是後世記述的信史,都歸結於李肆這位廚子。但並非一切都是李肆的加工,他不過是在所有人翻炒過真相後,最後再來了一鏟子,然後悶鍋待起而已。就連他自己也沒辦法品出某些真相,比如說,謀害汪士慎的幕後真兇到底是誰。
李肆的加工手法也是清炒為主,原料都是現成的,只是作適當剪裁和挪移,以至於竄了味。汪士慎案的幕後真兇有四個嫌疑物件:江南工商、周昆來、朱一貴、白延鼎,而李肆親口下令處決朱一貴後,禁衛署將白延鼎和江南工商兩個嫌疑物件劃入朱一貴案,汪士慎案的線索就只剩下三合會。偵辦汪士慎案的東京總警署得出的結論順應民心,汪案就是三合會周昆來所指使,而周昆來背後是誰,不言自明。
至於朱一貴案,禁衛署將江南工商從汪案切割下來,接到了這一案上。得出這個結論的證據也是一大把,在汪士慎掀起南北工奴案聲潮時,朱一貴則在組織輿論,討伐國內工商……國中人心從汪士慎案、朱一貴案,再到二陳案,熱度一步步攀升,但方向也為此分流了。到朱一貴案“告破”,確認是牽連南北工奴案的江南工商所為後,三個方向已經清晰顯露出來。一般民人討伐滿清,工商則討伐德川幕府,墨儒士林則討伐與滿清狼狽為奸的江南工商。
三個方向的力量形成一股渦流,推轉著地方和中央,政事堂和兩院的法政急速開動。
《禁辮令》在修改為“留辮就入監”,而非最初賭氣似的“留辮不留頭”後,連皇帝也不能這樁法案背後的民意,很利索地批紅透過。
《限滿令》進行了若干修改,將物件轉為滿清後,也獲得了透過。自聖道二十三年起,清國滿人旗人入境英華將受嚴苛限制,而入籍英華更難如登天,昔日嶺南湖廣江南那些旗人靠石祿模式融入英華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