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天下無賊》是比較成功的作品,這樣也就表明馮導的轉型初具成效。但如同《夜宴》這樣的影片,其對內心的把握則是《天下無賊》不能比擬的,說它類似於莎翁作品其實一點也不為過,只是將個丹麥故事搬到了中國的五代十國時期。

在西方,莎翁的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他的作品也被多次重拍或者改編了,單說這部《哈姆雷特》,僅電影版本就有七八個之多,更別說象動畫片《獅子王》那樣的顛覆性的改編。

但無論如何改編,主人公即丹麥王子所面臨的都是關於生存還是毀滅的選擇,這是一個極具西方色彩的母題,與西方那種幾乎的全民宗教有著內在的聯絡,所以,這樣的故事才會長演不衰。

而對於《夜宴》來說,的確如馮導所言的那樣,不僅僅是太子一個人的選擇,更是每一個人的選擇。說實話,這是每一個人都能想到的,因為我們早已對中國宮庭內的各種權術有所防禦,所以也能猜度出來個一二來。從這點上,首先象英雄項羽那樣的人就自然被棄之門外,所以這夜宴自然絕不是什麼鴻門宴了。

但夜宴實際上與《哈姆雷特》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那就是毀滅。大凡涉及到權術問題,在東方似乎鮮有毀滅這樣的衝動,更多的是生存,因為毀滅具有一定的衝動,縱觀中國宮庭內史,再看看《夜宴》的人物設定,幾乎沒有人會考慮到自我的毀滅,即便考慮也是毀滅他人。這就是東方式的選擇,不是選擇生存還是毀滅,而是選擇如何生存。

將一個《哈》式的人物關係用東方的生存法則來演繹,恐怕這才是馮導真正想拍的電影,所以說這是改編《哈》劇,的確有些牽強。倒是馮導所闡明的,這是一部關於慾望的影片更具有東方意義。

說到慾望,其實馮導的所有影片都是一種慾望的體現,《甲方乙方》中每一個消費者滿足自己幻想的慾望,直到劉德華在《天下無賊》中實現一下自己做個好人的慾望,但這所有的慾望都是平民性的,即便是大腕中的那些等次不一的腕們,他們的慾望也是極具平民色彩的。但《夜宴》則不同,無論是厲帝還是後母王子,他們的慾望多少都有點形而上的色彩,唯有一個青女,還是一貫的走馮氏慾望路線。

一直以來,國內影片平民慾望可以說比比皆是,拍得最有商業價值的當然是馮導,這是不容置疑的。另一個導演張藝謀將這種平民慾望拍得最有藝術水準,於是跑到世界各地去拿獎去了。但至今為止,還未見到任何一個導演將這種平民慾望拍得商業與藝術兼顧。

張導沒有完成商業與藝術的統一,就迫不及待地將慾望這個詞昇華到形而上了,於是有《英雄》問世,結果如何自不必說了。而如今,馮導似乎也要走張導的路線,也要開始形而上了,這的確不能不令人擔心。

我們知道,現在國內一些影片開始追求大製作,追求一種國內與國外市場雙贏的策略,這的確是中國電影進步的一種表現,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這多少透露著一種急功近利的色彩。

換句話說,許多影片之所以引進外資的目的雖然是為了能夠取得海外市場,但其內在的動機卻是對國內市場的否定。一部中國影片關心海外市場比關於國內市場更多一些,雖然的確有回報原因,但這樣是不是一種真正的進步呢?筆者則持有一種懷疑態度。

我們可以試圖分析一下馮導這次《夜宴》的相關資訊,從劇本來說,雖然可能的確是東方式的慾望之作,但《哈》劇的外套的確是穿給西方人看的,再從演員來說,章子怡無疑是國內最具海外票房的演員,當然據說曾找過鞏俐,由於檔期問題未曾接手,才把個母后換成了後母,但這也只是換湯不換藥的把戲。至於那些幕後班底,哪一位不在國際上有極高的知名度呢?

與這些相比較起來,其實馮導是極為弱勢的。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