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麗,果是好詞。然而,你這漁夫,才出新婦灘,又入女兒浦,未免太過放浪也!”

當然,黃庭堅生活嚴謹,並不放浪。但蘇軾說黃庭堅的詞“清新婉麗”,確實也是黃詞的一個特點。除此之外,他的詞有俚俗如柳永者,有疏宕如東坡者,甚至有“褻諢”之作,風格複雜多變,都不算最出色,但也有幾首小詞,耐得一讀。

如這首《清平樂》,語言清新,感情細膩,格調歡暢,乃惜春之作中的佳品: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黃庭堅生於書香之家,父親黃庶和舅父李常皆是詩人。小黃庭堅自幼異常聰明,《道山清話》記載,他五歲就已對五經倒背如流,並問老師:“人人都說有‘六經’,先生您為何只教了我‘五經’?”老師答曰:“春秋不足讀!”小孩立刻反駁道:“這是什麼話呀?既然被稱為‘經’,必有過人之處,焉得不讀?”於是找到《春秋》細讀,十日成誦,無一字遺。

七歲時,小黃庭堅作了一首《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八歲時,見鄰居書生赴京趕考,小男孩便也躍躍欲試,特作打油詩相送,雲:“送君歸去玉帝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

這些小事經人傳頌,一傳十,十傳百,轟動家鄉洪州雙井村,小黃庭堅被稱為“雙井神童”。

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中了進士,登上仕途,更加致力於寫詩,因遊覽舒州三祖山的山谷寺時,“樂其林泉之勝”,便取了“山谷道人”的別號。

熙寧五年(1072年),黃庭堅的岳父孫覺把詩文交給蘇軾欣賞。蘇軾一見,聳然動容,驚為天人,說:“作得如此好詩,絕非今世之人也。”孫覺馬上接過話頭,急切地說:“可惜知道他名字的人還不多,希望你多向士人推薦,幫他揚名。”

蘇軾哈哈大笑,拍拍孫覺肩頭,認真地說:“老孫,你急什麼!你這寶貝女婿如精金美玉,不近於人而人急於近之。‘人怕出名豬怕壯’咯,將來他為盛名所累,想逃名都不可得,哪須我來為他揚名!然而,若以文觀人,他必定恃才傲物,恐怕為世不容也。”

元豐元年(1078年),秦觀拜訪蘇軾,成為蘇門弟子;黃庭堅也給蘇軾寫了封信,表示仰慕之意,並呈詩二首。蘇軾當即覆信,讚美他的詩,“託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兩人相見恨晚,從此結下至死不渝的友誼。

元祐年間,蘇軾在京,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俱遊於蘇軾門下,被人稱為“蘇門四學士。”這段時期,黃庭堅經常和蘇軾坐在一起談詩說書,給後人留下了諸多趣聞軼事。

《苕溪漁隱叢話》說,蘇軾曾經評價黃庭堅的詩文:“黃九詩文如蝤蛑江珧柱,格韻高絕,盤餐盡廢,然而不可多食,多食則發風動氣。”黃庭堅也不客氣,回敬道:“子瞻,你的文章確實精妙一世,詩句畢竟也有不如古人者。”

《獨醒雜誌》記載東坡與黃庭堅談論書法。東坡說:“黃九,你的字雖然清勁,然而筆勢有時太瘦,近似樹梢掛蛇。”黃庭堅也說:“大蘇的字,天下人都叫好,我固然不敢輕議,然而有時,也覺得褊淺,就像石壓蝦蟆一般。”二人鼓掌大笑,都認為對方一針見血,點中了自己的缺點。

蘇黃戲謔打趣,毫無師生之禮。但是,黃庭堅背後卻對蘇軾十分尊敬,《邵氏聞見後錄》記載說,黃庭堅將蘇軾的畫像懸掛於堂,每天早上對著畫像整衣理冠、焚香施禮。有人很奇怪,就說,你們兩位年齡相若、名聲相仿,何必如此?黃庭堅大驚失色,慌